碧艾香蒲処処忙。誰家兒共女,慶耑陽。

出自 舒頔 的《 小重山 · 端午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拼音

譯文

到處採擷艾蒿、蒲草繁忙,誰家的青年男女,準備過端午節?五色絲帶纏繞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內心惆悵,還有誰在端午節追悼屈原? 過去的事不要評論衡量,屈原忠義氣節,可與日月相比。讀完了《離騷》總能感到悲傷。沒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樹蔭底下乘涼。

注釋

小重山:詞牌名。又名“小重山令”。《金奩集》入“雙調”。唐人例用以寫“宮怨”,故其調悲。五十八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端午: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等,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亦以紀念相傳於是自沉汨羅江的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有裹糉子及賽龍舟等風俗。 碧艾:綠色的艾草。香蒲(pú):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稱蒲草。生長在水邊或池沼內。葉狹長,夏季開花,雌雄花穗緊密排列在同一穗軸上,形如蠟燭,有絨毛,可做枕頭心;葉片可編織蓆子、蒲包、扇子。花粉稱蒲黃,用爲止血藥。舊時端午節有在門口掛菖蒲、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的習俗。明陳汝元《金蓮記·就逮》:“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龍舟飛競。” 端陽:端陽節,端午節的別稱。明馮應京《月令廣義·歲令一·禮節》:“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名女兒節,初三日扇市,初五日端陽節,十三日龍節。” 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紅、黃、藍、白、黑五彩絲係臂,相傳這五彩絲線代表着東、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禦邪祟災瘟,人們稱之爲“長命線”。一說這五彩象徵着五色龍,可以降服鬼怪。 惆悵: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楚辭·九辯》:“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 吊:憑弔,悼念。沅(yuán)湘:二水名,沅水和湘水的並稱。沅水發源於貴州,湘水發源於廣西,都經過湖南省注入洞庭湖。戰國楚詩人屈原遭放逐後,曾長期流浪沅湘間。湘水支流中有汨羅江,爲屈原自沉之處。《楚辭·離騷》:“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這裏指代屈原。 往事:過去的事情。《荀子·成相》:“觀往事,以自戒,治亂是非亦可識。”此指屈原投江自盡之事。論量(liáng):評論,計較。唐吳兢《貞觀政要·論任賢》:“至於論量人物,直道而言。” 千年:極言時間久遠。晉陶淵明《輓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忠義:忠貞義烈。《後漢書·桓典傳》:“獻帝即位,三公奏典前與何進謀誅閹官,功雖不遂,忠義炳著。”此指屈原的忠貞義氣。 日星光:屈原《九章·涉江》:“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同光。”這句是說屈原的忠義氣節永不泯滅,就像太陽和星星的光輝一樣。 離騷:指屈原的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此詩抒發了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解:懂得,明白。無人解:此句寫出作者感嘆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心情。 午陰:中午的陰涼處。常指樹蔭下。宋蘇舜欽《寄題趙叔平嘉樹亭》詩:“午陰閒淡茶煙外,曉韻蕭疏睡雨中。”

《小重山·端午》是元代文學家舒頔(dí)所作的一首小令。此詞以端午節爲載體,從眼前所見的荊楚端午風俗寫起,描畫出一幅熱鬧繁忙的景象。全詞運用對比手法:上闋以衆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以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同時上闋的“處處忙”與下闋的“無人解”又形成鮮明對比。作者慨嘆世人忙於節日的喜慶,而淡忘了端午節濃厚的歷史內涵,表達了作者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深切懷念,同時也抒發了自己不爲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賞析

這首詞蘊含了濃重的民族風味,描寫的是荊楚之地的端午風俗。全詞從“碧艾香蒲”入筆,“處處忙”道出了端午時節的忙碌。兒共女,慶端陽,描摹出一幅閤家團圓共度佳節的溫馨,刻畫出了中華民族在節日之中共享天倫的樂趣。“細纏五色臂絲長”,纏五色臂絲是荊楚之地的一種民族風俗,是在端午節由孩子們將五色絲帶纏在臂上,這種五色的臂絲又叫“朱索”或者“長命縷”,據說能夠降服鬼怪,企保平安。上闋的最後兩句“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將全詞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爲下闋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調,爲抒情作了鋪墊。“誰復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悵”的緣由,原來人們忙着過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慶,而忘卻了這個特殊節日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幾乎沒有人還記得那爲愛國詩人屈原。作者有感而發,直指俗弊。在這熱鬧喜慶的節日裏,詩人卻“空惆悵”,與“慶端陽”的熱鬧形成鮮明的對比。下闋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運用了對比手法,寫追悼屈子之情思。 “往事莫論量”,確實,千年已過,人們記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離騷》,而是汨羅江投河自盡的忠義氣節。“千年忠義氣,日星光”,日星本是天地的精華,終明而不滅,將屈原的千古大義與日星之光相提並論,並不爲過,大忠大義,理當被永世銘記。“離騷讀罷宗堪傷”,此一句不單單寫出了對屈子大義的崇敬,還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爲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千年已過,便是悲歌大義,也沒有幾人記得;便是記得,也沒有幾人能解。樹轉午陰涼,端午之時的燥熱天氣,能得一份的涼意已是不易。結尾以景結情,情在景中,是古詩詞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錢起《省試湘靈鼓瑟》)的餘韻繚繞的效果。 作者在端午“讀罷”《離騷》,傷感之情油然而生。而那些忙着“慶端陽”的人們,卻無人解“其中味”,更令人惆悵無比。詞人非常希望大家能記住這位富有“忠義氣”,美好的品格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的屈大夫。 歷來寫端午的詩詞都很多,多半會提到屈原的舊事,借屈原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或者抒發自己鬱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懷,或者讚揚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義之心,總之,流不盡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國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淚。“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梅堯臣),“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戴叔倫)。 此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對比。上闋中衆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作者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把內心的情感抒發得深沉、有力,值得品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碧艾香蒲:指綠色的艾草和香蒲,耑午節時用來敺邪避疫的植物。
  • 耑陽:即耑午節,辳歷五月初五。
  • 五色臂絲:耑午節時,人們用五彩絲線纏繞在手臂上,以避邪。
  • 惆悵:心情失落,感到悲傷。
  • 吊沅湘:指紀唸屈原。屈原在沅江和湘江流域投江自盡。
  • 論量:評論,評價。
  • 忠義氣:忠誠和正義的精神。
  • 日星光:比喻忠義精神如同日星一樣永恒照耀。
  • 離騷:屈原的代表作,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
  • :理解,領悟。
  • 樹轉午隂涼:樹影隨著太陽的移動而轉動,中午時分的樹廕帶來涼爽。

繙譯

綠色的艾草和香蒲在各処忙碌地準備著。哪家的小孩和少女,正在慶祝耑午節。他們細致地纏繞著五彩絲線在手臂上,顯得格外長。我心中空空蕩蕩,感到失落,不知道還有誰會去紀唸那投江的屈原。

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評論了。千年來,那種忠誠和正義的精神,就像日星一樣光芒四射。讀完《離騷》,縂是讓人感到悲傷。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衹有樹影隨著中午的太陽轉動,帶來一絲涼意。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耑午節的景象,通過對比節日的喜慶與對屈原的遺忘,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和歷史英雄的懷唸與敬仰。詩中“碧艾香蒲”和“五色臂絲”生動地描繪了耑午節的習俗,而“空惆悵”和“無人解”則深刻反映了作者對屈原精神的孤獨感和對現代人遺忘歷史的憂慮。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作者對忠義精神的崇敬和對文化傳承的思考。

舒頔

元明間徽州績溪人,字道原,號貞素。幼有志操,嗜學好義。淹貫諸史,長於詩文,尤善篆隸。順帝至元中闢爲池陽教諭。調京口丹徒校官,升台州路學正。入明,屢召不出。晚年結廬,名貞素齋,訓課子孫。有《貞素齋集》。 ► 1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