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尊前又憶、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無老兵。

出自 姚雲文 的《 紫萸香慢
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問秋香濃未,待攜客、出西城。正自羈懷多感,怕荒臺高處,更不勝情。向尊前又憶、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無老兵。 悽清,淺醉還醒。愁不肯、與詩平。記長楸走馬,雕弓笮柳,前事休評。紫萸一枝傳賜,夢誰到、漢家陵。盡烏紗便隨風去,要天知道,華髮如此星星,歌罷涕零。
拼音

所属合集

#宋詞三百首

譯文

偏偏是臨近重陽風雨越多,今日如此溫暖明麗特別叫人愛惜。試問秋花的芳香是否濃郁?我欲攜同朋友走出西城遊歷。我正自飄泊羈旅,滿懷着無限愁緒,就怕登上荒臺的高處,更是難以承受悲慼。面對着酒宴,又將濾酒、插花的友人回憶,只是座席上已沒有昔日的舊侶。 我感到悲楚悽清,微酒入腸淺醉又醒。積鬱的愁情比詩篇抒寫的更加沉重。記得沿着楸樹茂盛的大道乘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楊的技能,這些往事休再論評。記得重陽節朝廷傳賜紫萸,而今有誰夢到故國園陵?任憑烏紗帽隨風吹去,要讓老天知道,我的白髮已如此叢生,我感慨長歌,涕淚飄零。

注釋

紫萸(yú)香慢:詞牌名。姚雲文創調,詞中有“問秋香濃未”、“紫萸一枝傳賜”句,故取以爲名。紫萸:茱萸。 重陽:節日名。古以九爲陽數之極。九月九日故稱“重九”或“重陽”。魏晉後,習俗於此日登高遊宴。 極其喜愛。宋楊萬里《暮寒》詩:“絕憐晴色好,無奈暮寒何。”暄明:暖和而明亮。唐李商隱《燈》詩:“冷暗黃茅驛,暄明紫桂樓。” 正自:正好。羈(jī)懷:客居他鄉的情懷。唐司空曙《殘鶯百囀歌》:“謝朓羈懷方一聽,何郎閒詠本多情。”多感:謂易傷感;多感觸。 荒臺:又稱戲馬臺,在今江蘇省徐州市,舊傳爲項羽閱兵之地。六朝宋武帝劉裕曾在此大宴賓客,後世以此爲登高遊樂之所。 漉(lù)酒插花人:典出東晉陶淵明,此處代指故人。漉酒:濾酒。《南史·隱逸傳上·陶潛》:“郡將候潛,逢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 老兵:指謝奕事。據《晉書》載,奕嘗逼桓溫飲酒,溫走避之。奕遂引溫一兵帥共飲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此處亦代指舊友。 還(huán)醒:稱醉酒後神志恢復正常狀態。唐錢起《開元觀遇張侍御》詩:“欲醉流霞酌,還醒度竹鍾。” 長楸(qiū):喬木林。古時道邊種楸樹,綿延很長,稱“長楸”,走馬:騎馬疾走;馳逐。《詩經·大雅·緜》:“古公亶父,來朝走馬。” 雕弓:刻繪花紋的弓;精美的弓。笮(zuó)柳:以箭射柳。喻指箭術高明。笮:竹製盛箭器,引申爲射擊。 漢家陵:此處代指宋朝帝王的陵墓。 烏紗:指古代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唐皮日休《夏景沖淡偶然作》詩:“祗隈蒲褥岸烏紗,味道澄懷景便斜。” 華髮:白髮。星星:頭髮斑白的樣子。 涕零:流淚;落淚。《詩經·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此詞借重陽佳節發羈愁,念遠之慨,同時又含蓄而深沉地表達了自己的亡國之哀。上片抒羈懷憶人之情。“近重陽”四句寫偏偏是臨近重陽風雨越多,今日如此溫暖明麗,特別叫人愛惜,秋花香濃,正是一個絕好登高的佳節。“正自”五句又突作頓折,以羈懷、憶人轉出兩層“絕憐”之餘的感傷,一是怕登臨荒臺高處,目睹故國江山已物是人非,備感羈旅漂泊之愁懷難抑,無法承受紛亂的悲感愁情集於方寸矣。二是賞花飲酒,尊前座上,自然思念昔日濾酒插花,暢飲狂歡的舊侶。 下片以“悽清”二字總上挽下,感慨今昔盛衰劇變。“淺醉”二句承“尊前”寫借酒澆愁,然而愁情深重,酒難澆熄,雖暫得淺醉,又爲愁情擾醒。“記長楸”五句寫詞人愁醒難堪之原因。最後“盡烏紗”四句隱喻自己雖入元爲學官,並不以任官爲重,風吹烏紗官帽便任隨它去,何足珍惜?吾意便要老天知道,我華髮星星,依然心懷故國。末尾作直接的呼告,發人深省。

賞析

這首《紫萸香慢》應爲姚雲文自創詞調。此詞借重陽佳節發羈愁、念遠之慨,含蓄而深沉地表達自己的亡國之哀,流露出壯志難酬的滄桑之痛。 “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問秋香濃未?待攜客、出西城。”首句交待了大致背景,時近重陽,陰雨連綿,難得遇上一個晴朗的好天氣,故與友人結伴出城秋遊。 “正自羈懷多感,怕荒臺高處,更不勝情。”南朝時宋武帝劉裕北伐前曾於重陽日在荒臺大宴官兵。“正自”句隱含了詞人對故國的思念,對南宋不思振作終至亡國的憤慨。怕登高臺,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國破家亡的傷痛。 “向尊前、又憶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無老兵。”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陶淵明曾取頭上葛巾濾酒。老兵此處應指當初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戰友。結句無限悽清,從文中的“荒臺”、“老兵”可以想見,詞人曾經參加過抗元戰爭,有過戎馬生涯。“座上已無老兵”,舊友或已亡故沙場或已風燭殘年,已經不能和從前一樣漉酒插花,指點江山了,想起這些,心中無限的感傷。 “悽清。淺醉還醒。愁不肯、與詩平。”過片幾句通過環境的悽清表現心中的悽清,憂愁實在是太深了,儘管一個勁兒地作詩填詞,也無法抹平這份久久的積怨。 “記長楸走馬、雕弓笮柳,前事休評。紫萸一枝傳賜,夢誰道、漢家陵。賜,夢誰道、漢家陵。”此處化用曹植《名都篇》:“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古時的風俗,重陽節登高要插戴茱萸。詞人回憶當初,感慨萬千,於悽愴之中流露出憤激之情。“紫萸”句暗示故國已亡。 “盡烏紗、便隨風去,要天知道,華髮如此星星。歌罷涕零。”烏紗,此處用典《舊唐書輿服志》“烏紗帽者,視朝及見宴賓客之服也。”此處用晉朝孟嘉登高落帽的故事。束片,滿是深沉的哀痛。

姚雲文

姚雲文,宋末元初知名文學家,字聖瑞,號江村,江西高安人。鹹淳四年進士。入元,授承直郎,撫、建兩路儒學提舉。有《江村遺稿》,今不傳。《全宋詞》存詞九首。 ► 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