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居下也。 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爲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 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褔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閒暇:指平安無事。

翻譯

孟子說:「施行仁政就榮耀,不施行仁政就會遭受恥辱。現今有人厭惡恥辱卻又安於不仁,這就好比厭惡潮溼卻又安於居住在低下的地方。如果真的厭惡恥辱,不如崇尚道德而尊重士人,讓賢能的人處於官位,有能力的人擔任職務。國家平安無事的時候,趁這時候修明政教刑法。即使是大國,也必定會畏懼它。《詩經》說:『趁着天還沒下雨,剝取桑樹根上的皮,修補好窗戶和門。如今這些下面的人啊,有誰還敢來欺侮我?』孔子說:『作這首詩的人,大概懂得道理吧!能夠治理好他的國家,誰還敢欺侮他?』現今國家平安無事,在這時卻追求安逸享樂、怠惰遊玩,這是自己尋求災禍啊。災禍和福氣沒有不是自己尋求來的。《詩經》說:『長久地使自己的行爲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福氣。』《太甲》說:『上天降下的災禍,還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災禍,那就不可活命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賞析

這段文字強調了仁政對於國家的重要性。施行仁政則榮耀,不行仁政則受辱,鼓勵統治者在國家安穩時重視道德、尊重人才,積極治理國家,以避免災禍。同時引用了《詩經》和《太甲》的話語,強調自強和自求多福的道理,也說明了災禍往往是自身行爲導致的。孟子以此來勸誡統治者應積極有爲,通過正確的治理來確保國家的繁榮與穩定。文字富有邏輯性和說服力,對統治者的行爲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