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又西沉,白浪長東去。

悠悠萬世功,矻矻當年苦。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 紅日又西沉,白浪長東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拼音

譯文

大禹治水的功績留傳萬古,當年他奔波勞碌多麼辛苦!他使魚兒乖乖地遊進深淵,人們安安穩穩地定居在平土。 一輪紅日又向西天沉沉下墜,江中的白浪卻永遠向東流去。我並非眺望金山,而是在緬懷大禹。

注釋

生查(zhā)子:詞牌名。原爲唐教坊曲,後用爲詞調。文人詞始見於晩唐韓致堯所作。《考正白香詞譜》注云:「本名《生楂子》,其後從省筆作『查』。五言八句,唐時作者,平仄多無定……至宋以後始奉魏承班一首爲律。」《尊前集》注「雙調」。元髙拭詞注「南呂宮」。朱希眞詞有「遙望楚雲深」句,名《楚雲深》。韓澗泉詞有「山意入春晴,都是梅和柳」句,名《梅和柳》。又有「晴色入靑山」句,名《晴色入靑山》。有雙調五體,字數有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三種。正體雙調,四十字。前後闋各四句,兩仄韻。各家平仄頗有出入,與作仄韻五言絶句詩相倣,多抒怨抑之情。 京口郡治:宋鎭江府官署設於京口,故稱京口郡治。 塵表亭:鎭江亭名,今不存。《北固山志·巻二·建置郡守宅》:「郡守宅在正峯腰。……塵表亭,舊名婆羅,元祐中守林希於廣陵得婆羅三十本,植亭下。後陳居仁易名,在(丹陽)樓北隅。沈存中《丹陽樓》詩指此。」按:據《宋史·巻四百〇六·陳居仁傳》:「陳居仁,字安行,興化軍人。……年十四而孤,以蔭授鉛山尉。紹興二十一年舉進士。……以集英殿修撰知鄂州,築長隄捍江,新安樂寮以養貧病之民,撥閒田歸之。進煥章閣待制,移建寧府。……又移居仁守鎭江」,知陳安行知鎭江事在知建寧府之後。又據南宋·樓攻媿《攻媿(Kuì)集·巻八十九·〈行狀·華文閣直學士奉政大夫致仕贈金紫光祿大夫陳公行狀〉》,推知陳安行守鎭江在慶元間。 「悠悠萬世功,矻矻(kūkū)當年苦。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句:均指夏禹治平水土事。《漢書·巻六十四下·王褒傳》:「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衆。故工人之用鈍器也,勞筋苦骨,終日矻矻。」唐·顔師古注:「矻矻,應劭曰:『勞極貌。』如淳曰:『健作貌。』如説是也。」《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爲巢,上者爲營窟。《書》曰:『洚水警餘。』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矻矻,勤勞不懈貌。 金山:南宋·王儀父《輿地紀勝·巻七·鎭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舊名浮玉,唐李綺鎭潤州,表名金山。因裴頭陀開山得金,故名。」

《生查子·題京口郡治塵表亭》是南宋詞人辛稼軒在擔任鎭江知府期間所寫的一首作品。詞的上闋寫大禹當年風塵勞苦,疏浚河道,使人免遭水災,而魚亦得遊深淵;下闋寫日落浪東去,到此不秖爲了眼眺望遠景,而是心懷大禹治水對後世的貢獻之功。稼軒在此詞中,滿腔熱情地頌揚了大禹治水的歷史功績,抒發了自己拯救祖國的偉大抱負。 按理説,登臨如此髙聳的山亭,自應細寫其杳渺之景象,雄闊之意境。然而辛棄疾竟以豪情壯志、險思奇想出之,大發思禹之情,卻又能不肯離題意。如上闋「悠悠萬世功」二句,通過「悠悠」「矻矻」兩箇疊詞,旣生動地寫出其歷史久遠,又形象地道出大禹的勞苦功髙。這縱橫髙遠的境界,正是最恰當地扣住了「塵表」二字。作者面對一派江山如畫、煙火萬家的絢麗景象,他考慮的卻是「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塵世萬物均能各得其所,推本溯源,這都是禹的偉大業績。這三、四兩句,又將「髙」和「遠」更推進了一步,可以説是超然玉立於塵表之外了。 如果説上闋是弔古,那麽下闋則是傷今。過闋「紅日又西沉」二句,仿佛寫的是眼前景,倘若簡單地這樣去理解,顯然與上闋髙、遠的意境不相符合。因而,「紅日」句是比喩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的局勢;「白浪」句是指流光飛逝,歷史是無情的。這正是一代愛國者的時代憂慮,是作者憤懣難平的情感流露。煞尾二句,旣照應了前闋,又闡明了詞意:危亭登眺,無意於賞心悅目,主旨在憂時傷世。我自思量禹」句,寓含著作者無限心事:在這苟且偷安、不思自振的人欲橫流中,必須要再有個爲民造福的神禹出來治水平土,力挽狂瀾,重整山河。全詞緊緊繫住「塵表」鋪寫,居髙臨遠,弔古傷今,上下闋渾然一體,意境奇特,造語清俊,在小令中洵爲不可多得的妙品。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