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輕欲變秋。

出自 杜牧 的《 南陵道中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拼音

譯文

南陵的江水,滿滿地、慢悠悠地流蕩,西風緊吹,輕雲掠過,秋天即將來到身旁。正當客居他鄉,心情孤寂悽清的時候,忽見哪家的女子獨倚在臨江的樓窗?

注釋

南陵:唐縣名,在今安徽省繁昌縣西。 客:作者自指。 孤回:指孤單。

《南陵道中》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船中所見美麗的天光水色,着重在於刻畫景物,但同時在景物的選擇與描繪中,體現了寄寓了作者的心境;後二句緊承第二句而來,所描繪的圖景,色彩鮮明,似乎江南水鄉的工筆風情畫一般。全詩構思巧妙,刻畫細緻,富有詩情畫意。

賞析

此詩題稱“南陵道中”,沒有點明是陸路還是水程。從詩中描寫看,理解爲水程似乎切當一些。 前兩句分寫舟行所見水容天色。“漫悠悠”,見水面的平緩、水流的悠長,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這景象既顯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較平靜容與,也暗透出他一絲羈旅的孤寂。一、二兩句之間,似有一個時間過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時的景象。過了一會,風變緊了,雲彩因爲風的吹送變得稀薄而輕盈,天空顯得高遠,空氣中也散發着秋天的涼意。“欲變秋”的“欲”字,正表現出天氣變化的動態。從景物描寫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來的相對平靜變得有些騷屑不寧,由原來的一絲淡淡的孤寂進而感到有些清冷了。這些描寫,都爲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準備。 正當旅人觸物興感、心境孤迥的時候,忽見岸邊的江樓上有紅袖女子正在憑欄遙望。三、四兩句所描繪的這幅圖景,色彩鮮明,饒有畫意,不妨當作江南水鄉風情畫來欣賞。在客心孤迥之時,意緒本來有些索寞無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見這樣一幅美麗的圖景,精神爲之一爽,羈旅的孤寂在一時間似乎沖淡了不少。這是從“正是”、“誰家”這樣開合相應、搖曳生姿的語調中可以感覺出來的。至於這幅圖景中的憑樓而望的紅袖女子,究竟是懷着閒適的心情覽眺江上景色,還是像溫庭筠詞中所寫的那位等待丈夫歸來的女子那樣,“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在望穿秋水地歷數江上歸舟呢,江上舟行的旅人並不清楚,自然也無法向讀者交待,只能渾涵地書其即目所見。但無論是閒眺還是望歸,對旅人都會有所觸動而引起各種不同的聯想。在這裏,“紅袖憑江樓”的形象內涵的不確定,恰恰爲聯想的豐富、詩味的雋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似乎告訴讀者,在一定條件下,藝術形象或圖景內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點,相反地還是一種優點,因爲它使詩的意境變得更富含蘊、更爲渾融而耐人尋味,讀者也從這種多方面的尋味聯想中得到藝術欣賞上的滿足。當然,這種不確定仍然離不開“客心孤迥”這樣一個特定的情景,因此儘管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聯想體味,但總的方向是大體相近的。這正是藝術的豐富與雜亂、含蓄與晦澀的一個重要區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南陵:唐縣名,在今安徽省繁昌縣西。
  • 漫悠悠:形容水流平緩、悠悠盪盪的樣子 。
  • 風緊:指風颳得很猛烈。
  • 客心:指旅人孤獨寂寞的心情。
  • 孤回:孤獨、悵惘。
  • 紅袖:指女子的紅色衣袖,借指美女。

翻譯

南陵的江水,緩緩流淌,悠悠盪盪。秋風漸緊,天上的雲朵輕輕飄蕩,秋天的氣息越來越濃。正當旅人在旅途中滿心孤獨迷茫的時候,不知是誰家的美麗女子,依靠在江邊的樓閣之上(極目遠望)。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旅人在南陵道中所見的秋日江邊圖。首句「南陵水面漫悠悠」,開篇即營造出一種舒緩、悠然的氛圍,爲全詩奠定情感基調。次句「風緊雲輕欲變秋」,點明時節已近秋,秋風緊、白雲輕,自然之景不經意間透露出秋季即將來臨的訊息,隱隱傳達出旅人的一絲愁緒。第三句「正是客心孤回處」直接抒情,點出詩人孤身在外,滿心孤獨惆悵。末句「誰家紅袖憑江樓」筆鋒一轉,呈現出一位憑樓而立的紅袖佳人形象。看似無意間插入的畫面,卻給清冷孤寂的旅途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景中含情,以美人憑樓之景烘托出旅人漂泊途中的孤寂之感,使得整首詩在含蓄委婉之中蘊含着深長的韻味。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爲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4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