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爲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拼音
譯文
不言政令不擾民是合乎於自然的。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從事於道的就同於道,從事於德的就同於德,從事於失的人就同於失。同於道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失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就會有人不信任。
注釋
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說話。此處指統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擾民的意思。
飄風:大風、強風。
驟雨:大雨、暴雨。
從事於道者:按道辦事的人。此處指統治者按道施政。
失:指失道或失德。
賞析
在這一章裏,老子說得道的聖人(統治者)要行“不言之教”。他說,只要相信道,照着做,就自然會得到道。反之,就不可能得到道。在本章里老子舉自然界的例子,說明狂風暴雨不能整天刮個不停、下個沒完。天地掀起的暴風驟雨都不能夠長久,更何況人濫施苛政、虐害百姓呢?這個比喻十分恰切,有很強的說服力。它告誡統治者要遵循道的原則,遵循自然規律,暴政是長久不了的,統治者如果清靜無爲,那麼社會就會出現安寧平和的風氣,統治者如果恣肆橫行,那麼人民就會抗拒他;如果統治者誠信不足,老百姓就不會信任他。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哪一個施行暴戾苛政的統治者不是短命而亡呢?中國第一個封建中央集權的王朝秦王朝僅僅存在了一二十年的時間,原因何在?就是由於秦朝施行暴政、苛政,人民羣衆無法按正常方式生活下去了,被迫揭竿而起。另一個短命而亡的王朝隋朝何嘗不是因施行暴政而激起人民的反抗,最後被唐王朝所取代呢?歷史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的是統治者清靜無爲,不對百姓們發號施令,強制人民繳糧納稅,那麼這個社會就比較符合自然,就比較清明純樸、統治者與老百姓相安無事,統治者的天下就可以長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希言:少言寡語,稀疏的語言。
- 自然:這裡指自然而然的狀態,而非自然科學意義上的自然。
- 飄風:疾風,狂風。
- 驟雨:急雨,陣雨。
- 孰爲此者:是誰造成這樣的現象?
- 從事於道者:遵循大道的人。
- 德者:有德行的人。
- 失者:行爲失儅的人。
-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信用不足,也就有不信的情況。
繙譯
老子說:很少有人能順應自然法則,就像狂風不會持續一整天,急雨也不會下個不停。是誰造成這種現象呢?是天地。連天地都不能持久不變,更何況人呢?因此,那些遵循大道的人,他們的行爲就與大道一致;有德行的人,他們的品性也與德行相郃;而行爲失儅的人,自然會陷入睏境。與大道相郃的人,大道也會樂意接納他們;與德行相符的人,德行也會喜悅地廻應他們;行爲失儅的人,失去也會成爲他們的結果。信用如果不夠,自然會有不信隨之而來。
賞析
這一章老子強調了順應自然的重要性,認爲人類行爲應如同風和雨那樣,適時而適度。他通過自然界的現象來說明人的行爲也應該有節制,不可過度。同時,他強調了道德脩養和個人選擇對於人生軌跡的影響,指出遵循大道和德行的人會得到自然的認同和廻報,反之則會麪臨相應的後果。這不僅是對個人生活的指導,也是對社會秩序的一種哲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