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出自 寇準 的《 春日登樓懷歸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 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拼音

譯文

無事登上高樓遠望,茫茫一片平野無邊無際。 四野空空,只見流水,不見渡者。小舟無依橫在岸邊。 遠處荒村古寺,一縷縷炊煙裊裊,三兩聲鶯鶯叫語。 這些多像我遙遠而熟悉的故鄉啊,想到這裏,不由驚醒。

注釋

引望:遠望。 杳杳:深遠的意思。 斷靄:時有時無、忽聚忽散的煙氣。靄,輕煙。 流鶯:謂婉轉的鶯鳴。 舊業:祖上的基業,如房宅田地等。清渭:指渭水,源出甘肅鳥鼠山,橫貫陝西渭河平原,東至潼關入黃河。渭水清,古人多與流入渭河而水流渾濁的涇水對舉,稱清渭濁涇。寇準的家鄉在渭水北岸的下邽,他當時在湖北,所以有“遙清渭”的感嘆。

《春日登樓懷歸》是北宋政治家寇準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首句“聊”字表明其並非因懷歸而登樓,而後由登樓見聞引發懷歸之情,進而進入沉思遐想,末句一“驚”字,生動地揭示了詩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驚覺的心理變化過程,蘊含着遊子對故鄉的依戀之情。

賞析

春天是萬物復興勃蘇的時節,客居他鄉的遊子,每到春天,總會不由自主地生出思鄉之感。寇準當時身在鄉外,遇上春天,寫下了這首懷歸的詩篇。 詩要表現的是思鄉懷歸,所以選取了最能表現這一情緒的“登樓”來寫。首聯就說自己登上高樓,伸長了脖子,向遠處眺望,只見到無盡的春水,漲滿了河中。這一聯氣勢很宏大,給下文發揮情感留下了充分的餘地。古人論詩強調起句要拉得開,壓得住,這首詩正做到了這一點。 頷聯俯察。詩人從平野盡頭收回視線,開始細細察着樓前底下有無別緻的景色。原來在這片廣野中,竟橫臥着一條河流,水上還有一條渡船。不過,四野空曠無人,既不見渡者,連那船家也不知到哪去了。詩人不由好奇,便將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但是看了好半天,也不見有個入來,只有那條孤零零的渡船橫轉在水裏飄啊悠的,詩人心裏琢磨着:看來這條渡船自清晨渡入後,就一整夭地被船家撂在這兒了。這一聯純粹的寫景句,宋人葛立方竟認爲:“寇忠愍少知巴東縣,有‘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之句,固以公輔自期矣,奈何時未有知者。”(《韻語陽秋》卷十八)這是從何說起,因此遭到清人何文煥的詰難:此聯“乃襲‘野度無人舟自橫’句,葛公謂其‘以公輔自期’,強作解矣。”(《歷代詩話考索》)何氏的意見是正確的。寇準因爲“平昔酷愛王右丞、韋蘇州詩”(範雍詩序語),所以此地看見相仿景色時,很自然地受到韋應物《滁州西澗》詩的觸發,便隨手點化了韋句,而意境比韋來得豐厚,如斯而已,何來“公輔自期”之思。葛立方之說顯然是穿鑿附會。 頸聯寫擡眼見聞。詩人佇望樓頭已久,因此當他目光移開渡船,擡眼向荒村望去時,已近黃昏,村裏入家大約已在點火做飯了,所以冒出了縷縷輕煙。高樓不遠處還有一座古寺,聽得出有幾隻黃鶯在那兒啼嗽着。 也許是流水、渡船、炊煙勾起了詩人對故鄉類似景色的回憶,抑或是無所棲託的流鶯的啼聲喚出了詩人心中對故居的思念,總之,登樓見聞領出了尾聯的懷歸之情。此時,詩人不可遏止地懷念起故鄉來:在那遙遠的地方,那清清的渭水流經的下邽,就是自己的故里,在那裏,有自己的田園家業,有自已的親人······迷離恍惚之中,詩人彷彿已置身故園,看到了家鄉的流水,家鄉的渡船,家鄉的村莊。他完全浸入了沉思之中。驀地一陣心驚,他回過神來:“此身還在異鄉巴東呢!”這時,他的心頭該有何感想,然而他不說了,就在“驚”字上收住了筆。 由於寫景是全詩的重心,對仗工穩、生活氣息濃郁的中間二聯景句就成了詩的中心。尤其“野水”一聯,妙手偶得,渾然天成,更博得了讚賞。宋僧文瑩《湘山野錄》以爲它“深入唐人風格”。王漁洋把它轉引入《帶經堂詩話》的“佳句類”內,連北宋翰林圖畫院也將此聯作爲考題來品評考生高低,這都說明這首詩以寫景馳名,以致本來寫得並不差的抒情句卻爲它所掩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杳杳(yǎo yǎo):深遠貌。

翻譯

無事登上高樓遠望,是一片廣袤無際的平野。 野外的河流無人渡河,一條小船整日孤零零地橫在那裏。 荒涼的村落升起了斷斷續續的霧氣,古老的寺院中傳來黃鶯的啼叫聲。 我昔日的產業在遙遠清澈的渭水邊,沉思間忽然自己驚醒。

賞析

這首詩首聯從登上高樓寫起,展示詩人開闊的視野。頷聯寫野水和孤舟的景象,渲染出一種寧靜而寂寥的氛圍。頸聯通過荒村和古寺進一步烘托出環境的清幽和靜謐。尾聯詩人思緒回到自己的故業,表現出一種對過去的懷想和感慨。整首詩意境深邃,通過自然景觀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內心複雜的情感,既有對自然的欣賞,也有對人生和過去的思索。

寇準

宋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字平仲。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西元九八〇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移大名府成安縣。累遷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歴通判鄆州,累擢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銓。頗敢直諫,宋太宗以比魏文貞。淳化二年(西元九九一年),拜左諫議大夫,除樞密副使,改同知樞密院事。淳化四年(西元九九三年),罷知靑州。淳化五年(西元九九四年),召拜參知政事,加給事中。至道二年(西元九九六年),坐事出知鄧州。宋眞宗卽位,遷工部侍郎,權知開封府。咸平六年(西元一〇〇三年),遷兵部侍郎,爲三司使。景德元年(西元一〇〇四年),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同年冬,契丹攻宋,萊公力排眾議,諫眞宗親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陽),迫成和議而還,是爲「澶淵之盟」。景德三年(西元一〇〇六年),爲王欽若所譖,罷相,爲刑部尙書,出知陝州。後遷兵部尙書,入判都省。後遷兵部尙書,入判都省。大中祥符七年(西元一〇一四年),復拜同平章事、樞密使。大中祥符八年(西元一〇一五年)罷。天禧三年(西元一〇一九年)又授同平章事,充景靈宮使。天禧四年(西元一〇二〇年)六月,坐與中官周懷政謀請太子監國、禁皇后預政、奉宋眞宗爲太上皇事,罷相,尋貶道州司馬。乾興元年(西元一〇二二年),再貶雷州司戸參軍。宋仁宗天聖元年(西元一〇二三年)六,以疾卒於雷州,壽六十二。後十一年,景祐元年(西元一〇三四年),詔復太子太傅,贈中書令、萊國公,又賜諡忠愍。有《忠愍公詩集》三巻,集前附有孫汴所撰神道碑。存詞五首,見《花菴詞選》及《湘山野録》。生平見《宋史·巻二百八十一·寇準傳》。 ► 3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