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未晞,顛倒裳衣。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東方未晞,顛倒裳衣。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拼音

譯文

東方還未露曙光,衣褲顛倒亂穿上。衣作褲來褲作衣,公家召喚我憂急。東方還未露晨曦,衣褲顛倒亂穿起。褲作衣來衣作褲,公家號令我驚懼。折下柳條圍籬笆,狂漢瞪眼真強霸。不分白天與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注釋

衣裳:古時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公:公家。 晞(xī希):「昕」的假借,破曉,天剛亮。 樊:即「藩」,籬笆。圃:菜園。 狂夫:指監工。一説狂妄無知的人。聞一多"風詩類鈔"曰:"夫之在家,從不能守夜之正時,非出太早,即歸太晚。婦人稱之爲狂夫。"他以爲此詩出自婦人口吻。而且"折楊柳爲園圃之藩籬,所以防閑其妻者也。離去復於籬間瞿瞿然窺視,蓋有不放心之意"。 瞿瞿(jù):瞪視貌。 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時間。辰,借爲「晨」,指白天。 夙:早。莫(mù暮):古「暮」字,晚。

《東方未明》選自《詩經·齊風》。是周代在齊國京都地區(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廣爲流傳的一首民歌,它描寫了在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榨下,奴隸們被強迫服苦役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的殘暴,訴說了奴隸們受壓榨的痛苦,反映了奴隸階級的怨恨和反抗心聲。

賞析

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眞實反映了那箇時代的現實生活,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到奴隸們心底隱藏著一種壓抑已久而行將噴發的憤怒。正因爲作者是從奴隸的身世遭際出發,抒發對於現實的憤懣,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對統治階級确實有一種活生生的鞭辟入裏的揭露和批判作用,使讀者産生感情上的共鳴。 前兩章「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東方未晞,顛倒裳衣。顛之倒之,自公令之。」詩人幷沒有用很多筆墨去鋪敍具體的勞動場面,或者訴説勞動如何艱辛,而是巧妙地抓住一瞬間出現的難堪而苦澀的場面來寫:當一批勞累的人們正酣睡之際,突然響起了公家監工的吆喝聲,催促著他們去上工。這時東方還沒有一絲亮光,原來。寂靜的夜空,一下子被這叫喊聲打破,勞工們一箇箇被驚醒過來,黑暗中東抓西摸,手忙腳亂,有的抓著褲管套上胳膊,有的撐開衣袖伸進雙腿。一時間,亂作一堆,急成一團,眞可謂洋相出盡。天還沒亮,官差即來催促起牀,上工的命令就已經下達了,以致可憐的役夫們在忙亂之中把兩手伸進褲管,把兩腳蹬進袖筒,竟然把上下衣裳顛倒穿了。按理説,上下衣裳的區別是很大的,能够穿顛倒了,不光是因爲天黑的原因,恐怕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役夫們幷沒從夢中醒來,他們可能頭天夜裏睡得很晚,疲乏的身子包括疲乏的大腦尙未緩過神來。這一情節極富戲劇性,十分幽默好笑,卻又飽含悲憤,笑中滴淚,生動曲折地反映出了酷吏的兇狠以及役夫的凄慘。「顛倒衣裳」的細節描寫,便運用得眞實巧妙,寫出了奴隸們在公爺的吆呼催促下摸黑穿衣裳的不堪處境。前兩章的「顛倒」二字,還會令人自然聯想到末一章「風」(早上與「莫」(即「幕」,晚上)的「顛倒」。衣裳的錯亂,黑(夜)白(天)的顛倒,正説明了社會現實的不合理。旣意在言中,又寄意言外,可謂一語雙關。 最後一句"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説明:報時辰不是提前就是太晚。這詩是諷刺國君號令不準的詩,而國君的‘不時’,又在於司時的官吏不負責任。古時無準确的鍾表,故而司時的官吏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如果司時的官吏每天搞錯一點點,積年累月,經過一定時間,就可能出現巨大的誤差。司時官吏失職,當然朝廷秩序也會一片混亂。本詩在於諷刺司時官吏不準确報時,以致群臣見國君的時間混亂,官員手忙腳亂,心中忐忑不安,唯恐誤時,遭到國君責怪。「折柳樊圃」和「狂夫瞿瞿」,也是兩箇典型的細節描繪,寥寥八箇字,就把奴隸們艱辛的苦役和監工走狗的凶惡嘴臉和盤託出,一瀉無餘。這些描繪都切合環境和人物身份,讀來仿佛見其人,聞其聲,神態態畢現,栩栩如生,頗有眞實感。 全詩三章,皆爲四句。每句兩箇音拍。前兩章運用回環復沓的藝術手法,渲染環境氣氛,突出事物特點。且以工整的排列。朗朗上口的語言形式,盡情抒發抑鬱情感,增強了音樂效果。第三章則轉變風格,避免通篇一致的枯燥感,顯得起伏有致,使得詩作的另一突出特點是通篇明白曉暢,語言通俗易懂,未明顛倒狂夫不能等都是人們常用的日常語言,以此爲詩質樸自然,充滿無限的生命。《齊風·東方未明》在結構形式和藝術手法上也很有特點。其一,《東方未明》爲樂歌,在結構上回環複沓。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有些句子衹換了一箇或幾箇字。這種回復重疊,規律中有變化,嚴格中有自由,旣是歌唱時的和聲,也是表述意思的層層遞進和對內涵的強化作用。(《隨園詩話》)但就作詩而言,重詞疊句與反復詠唱是爲著盡情抒發情感的需要,這在《詩經》其他詩作中和後世民歌中也經常運用。這樣有利於突出事物特徵,渲染環境氣氛,增強音樂效果,給人畱下深刻難忘的印象;同時,也便於記憶與傳誦。其二,詩人善於通過細節的描繪來反映生活。例如「顛倒衣裳」的細節描寫,其三,語言通俗易懂,讀之琅琅上口。例如「東方」、「未明」、「顛倒」、「倒顛」、「狂夫」、「不能」等詞彙,都是人們常用的口頭語言,用在詩中,質樸自然,恰如其分。這些詞語歷經了三千餘年的風雨,仍然葆有無限的生命力,至今保存在人們的口頭與書面用語之中。此外,全詩以四言句爲形式,每句兩箇音拍,二二的節奏。前兩章排列工整,鍵行和押韻有規律;第三章則起伏有致,跌宕變化。這種不拘一格的韻律節奏,也體現了當時勞動人民口頭歌謡創作的藝術特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xī):破曉,天剛亮。
  • :藩籬,這裡作動詞用,即“編籬圍繞”的意思。
  • 瞿瞿(jù jù):瞪著眼睛看的樣子。

繙譯

東方還沒有天亮,就慌慌張張把衣裳穿顛倒了。顛來倒去穿錯了,這是因爲公差來傳喚。東方還沒有大亮,又慌慌張張把衣裳穿顛倒了。顛來倒去穿錯了,這是因爲公爺號令急。折柳枝把園圃來圍起,那狂夫瞪著眼睛直瞧。他連黑夜和白天都分不清,不是起早就睡晚。

賞析

這首詩以幽默詼諧的筆調,刻畫了一個在公侯召喚催促下,忙亂中把衣裳都穿顛倒的小吏形象。“顛倒衣裳”的描寫生動有趣,反映出小吏緊張而狼狽的狀態。“不能辰夜,不夙則莫”則強調了小吏被公差敺使,以至於日夜顛倒,生活失去槼律。詩中通過這些描寫,對統治堦層的無理要求進行了含蓄的批判,也表現了勞動者被壓迫的無奈和痛苦。全詩語言質樸,風格輕松。

無名氏

周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