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天廣樂,燕我瑤之蓆。

左手把青霓,右手挾明月。吾使豐隆前導,叫開閶闔。周遊上下,徑入寥天一。覽玄圃,萬斛泉,千丈石。 鈞天廣樂,燕我瑤之席。帝飲予觴甚樂,賜汝蒼璧。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馬懷,僕夫悲,下恍惚。
拼音

譯文

開闢山路得到一塊石壁,把它命名爲蒼壁。此事出乎意料之外,以爲是上天的恩賜,因高興而寫此詞。 左手拿住青霓,右手挾住明月,我讓雷神豐隆在前面做嚮導,叫開天宮之門。我周遊太空,徑直走入天之最高處。遊歷了神奇迷離的仙山懸圃,觀賞了水源滔滔的涌泉和直立千丈的仙石。 天帝用鈞天廣樂並設瑤池宴來款待我。天帝請我飲酒,並賜蒼壁一塊。蒼壁重疊高聳,正在瓢泉丘壑山水之間。我的馬不肯前行,駕車人因思家而悲傷,從天上返回人間我覺得恍惚惆悵。

注釋

千年調:詞牌名。曹元寵詞名《相思會》,因詞有「剛作千年調」句,辛稼軒改名《千年調》。雙調七十五字,前後闋各九句、四仄韻。 「開山徑得石壁,因名曰『蒼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賜邪,喜而賦」:四巻本丁集作「開山徑得石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賜邪,喜而賦之」。 豐隆:古代神話中之雷神,後多用作雷之代稱。戰國楚·屈原《楚辭·離騷》:「吾令豐隆椉雲兮,求宓妃之所在。」漢·王叔師注:「豐隆,雲師,一曰雷師。」宋·洪練塘補注:「張衡《思玄賦》云:『豐隆軯其震霆,雲師霮以交集。』則豐隆,雷也。」《淮南子·巻三·天文訓》:「季春三月,豐隆乃出,以將其雨。至秋三月,地氣不藏,乃收其殺,百蟲蟄伏,靜居閉戸,靑女乃出,以降霜雪。」漢·髙誘注:「豐隆,雷也。」 閶闔:戰國楚·屈原《楚辭·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漢·王叔師注:「閶闔,天門也。」 「周遊上下」句:戰國楚·屈原《楚辭·離騷》:「及余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徑入寥天一」句:《莊子·巻六·〈内篇·大宗師〉》:「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按:寥天一謂天之空虛至一者,淸靜無爲之人入於寂寥,和無形之天合而爲一也。 玄圃:四巻本丁集作「縣圃」,並於「縣」下跨注「平」字。戰國楚·屈原《楚辭·離騷》:「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漢·王叔師注:「縣圃,神山。《淮南子》曰:『縣圃,在崑崙閶闔之中,乃維上天。』言己朝發帝舜之居,夕至縣圃之山。受道聖王,而登神明之山。」 鈞天廣樂:《史記·巻四十三·趙世家》:「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醫扁鵲視之,出,董安于問。扁鵲曰:『血脈治也,而何怪!在昔秦繆公嘗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孫支與子輿曰:「我之帝所甚樂。吾所以久者,適有學也。帝告我:『晉國將大亂,五世不安;其後將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國男女無別。』」公孫支書而藏之,秦讖於是出矣。獻公之亂,文公之霸,而襄公敗秦師於殽而歸縱淫,此子之所聞。今主君之疾與之同,不出三日疾必閒,閒必有言也。』居二日半,簡子寤。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游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人心。有一熊欲來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有一羆來,我又射之,中羆,羆死。帝甚喜,賜我二笥,皆有副。吾見兒在帝側,帝屬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壯也,以賜之。」帝告我:「晉國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將大敗周人於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今余思虞舜之勳,適余將以其冑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孫。」』董安于受言而書藏之。以扁鵲言告簡子,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 瑤之席:戰國楚·屈原《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 蒼壁:四巻本丁集作「蒼璧」。 「余馬懷,僕夫悲」句:戰國楚·屈原《楚辭·離騷》:「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千年調·左手把青霓》是宋代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由天賜蒼壁起頭,化用屈原《離騷》詩意,賦寫神遊天宇的浪漫故事,抒發超逸不凡的胸懷,反映愛國懷鄉精忠報國的思想,表現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上闋寫登天與周遊,下闋寫受賜與懷鄉。全詞寫得神奇虛幻,充滿積極浪漫主義精神。

賞析

這首《千年調》抒發詞人超逸不凡的胸懷,反映他愛國懷鄉精忠報國的思想,表現他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全詞充滿積極浪漫主義精神,這在那個時期的詞中是很特別的。 上闋寫登天與周遊。詞人展開想象的翅膀,乘着神馬飛入太空。“左手把青霓,右手挾明月”,起句很有氣勢,一開始就把讀者帶入了天馬行空、縱橫馳騁的神奇壯麗景象之中。接下去,化用屈原《離騷》中的詩句描繪進入天宮的情景。“叫開閶闔”一句由《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凝縮而來。屈原爲了上下求索,曾想象飛上天空,到達天門,但當他命令守門的帝閽打開天門時卻吃了閉門羹。辛棄疾在這一點上似乎比屈原幸運得多,他是稟承着天恩登天的,天神自然不會擋駕,他的開路先鋒雷師很順利地叫開了天門,讓他進入天國。“吾使豐隆前導”脫胎於《離騷》“吾令豐隆乘雲兮”。原句是描寫屈原上天碰壁後準備到下界“求女”出發時的情景的,事在“令帝閽開關”而被拒之門外之後,詞人在這裏重新組合,把兩件事融爲一體了。“周遊上下,徑入寥天一。覽玄圃,萬斛泉,千丈石。”“入於寥天一”是《莊子·大宗師》篇中語。這四句描寫遨遊天宇的情景。詞人在天國裏上下週遊,直到太虛之境,在那裏飽覽了天上的奇景珍物,遊歷了神奇迷離的仙山懸圃,觀賞了水源滔滔的涌泉和直立千丈的仙石。 下闋寫受賜與懷鄉。“鈞天廣樂,燕我瑤之席。帝飲予觴甚樂,賜汝蒼壁。”這四句寫天帝對詞人的恩賜。這裏化用《史記·趙世家》中趙簡子夢遊天國的典故。趙簡子曾有病,五日不省人事,扁鵲對趙的家臣說,昔日秦穆公也曾這樣過,三天後一定會醒過來。又過了兩天半果然醒來,醒後對家臣說:我到了天帝那裏,玩得很快樂,我和衆神在中天遊玩,欣賞了天上的仙樂和仙舞,天帝很高興,還賜我兩個竹籃子。辛棄疾把這個典故借用過來,描寫自己想象中受天帝款待、賞賜的情景:天帝以隆重的儀式迎接他,在瑤池設下宴席,衆多樂工奏起仙樂,天帝親自斟酒,還高興地說:“我要將蒼壁賜予你。”這是至高無上的恩遇,只有當年將成霸業的秦穆公和將要拜爲正卿的趙簡子纔得到過。辛用此典,可見胸襟之博大與自命不凡。天帝賜趙簡子兩個籃子,日後果然得到了應驗,趙簡子接連攻下二國,擴大了奉邑,成爲晉國的實權派。辛棄疾把蒼壁看作“天之所賜”與當年趙簡子的受天幸相比,表現出他立功報國的勃大雄心和凌雲壯志。“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這兩句描寫蒼壁的形象和位置。這蒼壁形體雖小,但氣勢雄偉。作者在《臨江仙》中說:“莫笑吾家蒼壁小,棱層勢欲摩空。”“一丘一壑”本指隱者的住處,這裏指作者瓢泉宅第亭園的一部分,也代指他的居所。這樣一塊蒼壁坐落在一丘一壑之間是很有象徵意義的。作者這樣寫,大概是在表明他雖然身在一丘一壑之間,卻志在千里之外,“位卑未敢忘憂國”也許作者正是這樣來領會天賜蒼壁的用意的。最後三句“餘馬懷,僕伕悲,下恍惚”借用《離騷》中的“忽臨睨夫舊鄉;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抒發懷念故土的感情。詞人雖然在天宮受到盛情接待,過着美好生活,但他仍然深情地眷戀着祖國和家鄉,致使他的隨從和馬都悲傷起來,於是辭別天宮,恍恍惚惚地回返塵寰。這裏也反映出詞人當時思想的矛盾,他雖然羨慕那醉眠的陶令,卻又不甘心去過那種完全超然世外的桃源生活。蒼壁的出現觸動了他的積極用世思想,賦蒼壁寄託着遠大的抱負。 這首詞最大的藝術特點就是五彩繽紛的聯想和光怪陸離的幻覺。古代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在主客觀矛盾得不到解決時,常常在詩歌中以幻想的方式求得精神的寄託和解脫。辛棄疾繼承了屈原的浪漫主義傳統,在這首詞中,通過想象,創造出神奇瑰麗的形象和理想的神仙世界。他在那裏得到無限廣闊的自由天地,受到禮遇和賞賜,與現實生活中的英雄無用武之地形成鮮明對照。這首詞不僅表現手法象屈原的《離騷》,而且多處融進了《離騷》的句意,因此它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同《離騷》有許多共同點。但是,詞人並沒有機械地模仿《離騷》,所用《離騷》的詩句都經過了加工改造和融會創新。這裏的借用涉及到《離騷》的許多情節,屈原求見天帝被拒之門外,下界求女又遭到拒絕,後來終於聽了巫咸、靈氛的勸告去“周流觀乎上下”,但終因“僕伕悲,餘馬懷”而告終。這些情節到了辛棄疾筆下,得到有機地重新組合,內容上賦予它以新的涵義,並與趙簡子受天幸的典故自然地融合爲一,創造出另一番神遊天外的意境,使之適合表達他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