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凉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珮,簷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尙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鴈聲。
拼音
序
以「秋聲」爲題材的作品幷不多見 ,歐陽修有《秋聲賦》爲賦之代表,而蔣捷這首《聲聲慢》亦堪稱詞中楷模了 。在詞中 ,寫了一箇秋夜中的種種秋聲。筆鋒非凡,意味亦顯獨特。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凉一片秋聲。」三句領起全詞 。點明這是菊花盛開 、紅葉掩映的深秋時節 。憑窗謗聽著連綿不斷的秋聲引起心中陣陣凄凉。「凄凉」是把詞中各種聲音串聯起來的綫索。
「豆雨聲來 ,中間夾帶風聲。」「豆花雨」,指陰歷八月豆子開花時的雨,這裏點出秋雨聲雜風聲率先而來。風雨凄凉,長夜難眠。風聲中又傳來了稀疏的更點聲。這更聲來自城門上的更鼓樓 。「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 」。「不鎖」,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爲他是不想聽到的。古代把一夜分爲五更,一更分爲五點 。這裏直寫「二十五點」,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難捱 。風不僅送來了更聲,又搖響了簷底的風鈴。「故人遠,問誰搖玉珮,簷底鈴聲」揭示了主人公聽到鈴聲引起的心理活動,他最初以爲這是老友身上玉珮的聲。但老友都在遠方不可能來 ,那麽這會是誰呢 ?突然明白原來是風鈴的聲音。作者這裏用筆極爲巧妙,看似是誤聽,實則藉寫對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把筆觸從深夜轉嚮黎明。月亮沉落,號角聲起。軍營中人馬騷動。蔣捷生活於宋末元初,進士及第不久,南宋被滅。他隱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來作官。這聲音表明,元朝統治了全國 ,而且軍旅遍布這些聲音,對於不肯和元統治者合作的詞人來説,豈不是比之秋風秋雨的聲音更加刺耳驚心嗎?
「閃爍鄰燈 ,燈前尙有砧聲」。燈光閃爍之處,又傳來了鄰舍在砧石上擣練之聲。鄰家主婦一夜未眠赶製寒衣,天明未睡。這也不能使詞人寛慰。
「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起千里夢 」岳飛這句詞和詞人心境相同,皆因滿腹心事起。把蛩的叫聲稱爲「訴愁」,藉把自己的愁懷轉嫁給蛩鳴罷了 。「訴未了 ,把一半、分與雁聲。」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給了橫空的過鴈。巧妙地又點出大雁叫聲的凄凉和它帶給主人公的愁意,大鴈給人的愁緒往往同引起人對遠人的懷念分不開 。收尾以雁聲,反映了詞人獨特的構思。
詞人以「豆雨聲」起,以「鴈聲」收,寫了秋夜中聽到的十種秋聲。但聲聲總離不了凄凉意,使一個正在發愁的人諦聽這些聲音,使作爲聲音的客體,嚴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體印記,因而從笳聲、鴈聲、蛩聲、鈴聲中聽到的,都是詞人的苦悶心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黃花:菊花。
- 紅葉:楓葉等秋天紅色葉子。
- 豆雨聲:指的是雨點像豆子落下般的聲音。
- 麗譙(qiáo)門:壯麗的高樓門,這裏指城門。
- 更聲:打更的聲音。
- 簷(yán)底鈴聲:屋檐下的鈴鐺聲。簷,同「檐」 。
- 彩角:彩色的號角。
- 砧(zhēn)聲:搗衣聲。古代製衣,先將織成的布帛放在砧上,用杵搗軟,以便裁剪。
- 蛩(qióng)聲:蟋蟀的叫聲。
翻譯
菊花盛開在深深的小巷,紅紅的楓葉映照着低矮的小窗,一片淒涼的秋聲在四周迴盪。豆粒般的雨點噼裏啪啦地落下,其中還夾雜着瑟瑟風聲。稀稀疏疏地,傳來二十五聲滴漏聲,高大的城門,也鎖不住那報更的聲響。遠方的故人啊,此時想問那屋檐下似玉佩搖晃般的清脆鈴聲,又是誰發出的聲響 。 彩色的號角聲嗚嗚響起,直吹得明月西墜,漸漸的,連着軍營中的馬匹也開始躁動,四處響起胡笳的悲聲。鄰居家的燈光閃爍,燈下還傳來陣陣搗衣聲。不知那秋蟲是不是訴說愁緒直到破曉,那細碎、噥噥不斷的,是多少隻蟋蟀發出的聲音啊。這愁緒還沒訴說完,又把一半分給了那南歸大雁的聲聲哀鳴。
賞析
這首詞以豐富多樣的秋聲爲線索,描繪出一幅充滿淒涼之感的秋夜圖。開篇通過「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描繪出秋景的冷落,奠定了淒涼的基調。接着,詞人極爲細膩地捕捉和描繪了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如豆雨聲、風聲、更聲、簷底鈴聲、彩角聲、馬聲、笳聲 、砧聲、蛩聲和雁聲。這些聲音依次出現,交織在一起,共同營造出濃厚的愁緒氛圍。從聽覺角度入手,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深感秋夜之淒涼和詞人內心的孤寂哀愁。詞中雖沒有直接抒發個人的身世之感,但字裏行間處處滲透着其深沉的孤獨寂寞和對遠方故人的思念之情,可謂含而不露,韻味悠長 。
蔣捷
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字勝欲,號竹山。先世爲宜興鉅族。宋度宗咸淳十年(西元一二七四年)進士。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遁跡不仕。家居竹山,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元成宗大德間,憲使臧夢解、陸義齋交章薦其才,卒不就,氣節爲時人所重。平生著述以義理、小學爲主,尤工詞,與周草窗、王碧山、張玉田並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故國之思、山河之慟,詞風兼融豪放婉約,以悲凉清俊、蕭寥疏爽爲主,旣無辛派後勁粗放直率之病,亦無姜派末流刻削隱晦之失。詞調時有清新輕快之作,不似時人碧山、玉田詞一味低沉陰暗,尤以造語奇巧之作,於宋季詞壇獨標一格,卓然成家,下啓淸初陽羡詞派。淸劉融齋謂:「竹山詞未極流動自然,然洗練縝密,語多創獲。其志視梅溪較貞,視夢窗較清。劉文房爲『五言長城』 ,竹山其亦『長短句之長城』 歟!」有《竹山詞》(存詞九十餘首)、《小學詳斷》等著作傳世,其中《竹山詞》一巻,收入毛汲古《宋六十名家詞》本、《彊邨叢書》本, 又《竹山詞》二卷,收入渉園影宋元明詞續刊本。淸 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巻八》有傳。
► 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