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出自 白居易 的《 燕詩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 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裏,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 思爾爲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拼音

譯文

在一戶人家的樑上,有兩隻燕子,一雄一雌,輕快的飛舞着。它們口銜着泥,在兩椽之間築了個鳥巢,生了四隻小鳥。這四隻小傢伙,一天接一天的長大,片刻不停的叫,不斷的向父母乞食,好像永遠吃不飽似的,可是,捕捉活的小蟲並不容易啊!爲了捕蟲,他們的爪和嘴都快破了,但仍不覺得疲倦,只是不斷地、重複地,在捕蟲、餵食。片刻之間,便往來穿梭忙碌了十多次,如此勞苦,僅僅只是擔心巢裏的愛兒吃不飽得捱餓。 辛苦的三十天哺育期裏,小鳥一天比一天肥壯,母燕卻因操勞過度而漸漸消瘦。儘管如此,母燕卻不願多休息,還是不辭勞苦地教小燕鳥語,一個接一個的幫它們刷羽毛。 終於有一天,小燕的羽毛和翅膀全長齊了,可以飛了,便帶領着它們飛上庭院的樹枝上。想不到的是,小燕們一得到自由,便馬上舉起了翅膀,頭也不回地隨風四散飛走了,儘管雌雄雙燕邊追邊呼叫,叫到嗓子都啞了,還是叫不回小燕們,最後只好無奈的飛回空空的鳥巢裏,一整夜傷心地悲鳴個不停。 燕子啊,你們別傷心。應該好好地回想你們還小時,高飛背棄母親的那一刻。你們父母當時是什麼感覺,現在應該體驗到了吧!

注釋

椽(chuán):裝於屋頂以支持屋頂蓋材料的木杆。 孜(zī):勤勉、努力不懈的樣子。 黃口:小兒曰黃口。《淮南子·氾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高誘注》黃口,幼也。《唐開元志》:“凡男女始生爲黃,四歲爲小,十六爲丁,六十爲老。每歲一造計帖,三年一造戸籍,卽今之黃冊也。” 老人曰黃髮。《禮·曲禮》君子式黃髮。《疏》人初老則發白,太老則發黃。《爾雅·釋詁》黃髮齯齒鮐。背耈老,壽也。《疏》壽考之通稱。 觜(zī):觜爪指鳥類的爪和嘴。 敝(bì):這裏指疲憊,睏乏,衰敗。 須臾:頃刻;瞬間。 雛:幼小的鳥。

《燕詩》又名《燕詩示劉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旨意爲:劉老頭有個很疼愛的孩子,離家出走背棄了他。劉老頭很悲哀,很想念他的孩子。有感於劉老頭年輕時,也幹過這種背離父母的事,所以寫了這首寓言《燕詩》給他。

賞析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詩歌一開始,只用了短短的兩聯,就生動地描述了一對燕子燕爾新婚的幸福景象。由“翩翩”兩字即可感受到兩隻燕子那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愉快心情。試想,它們爲什麼要築巢?築巢時的心情又如何?當然是懷着興奮的心情,共築愛巢,希望從此過着甜蜜幸福的日子。尤其是“一巢生四兒”,幾個現代人有這種福分?單隻這一句,便勾勒出一幅美滿家庭生活的畫面,使讀者不禁要深深地祝福這一對燕子,爲它們充滿希望的未來而歡喜。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接着的四聯,敘述了雙燕辛勞撫育幼燕的經過,深刻地反映了父母養育之恩的偉大。兩隻燕子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雖然“青蟲不易捕”,但聽到小鳥“索食聲孜孜”,爲了孩子們能吃得飽,它們不怕艱難與危險,甘於犧牲,四出尋找食物。日復一日的勞碌奔波,使得它們“觜爪雖欲敝”,但還是“心力不知疲”,不辭勞苦的“須臾十來往”,如此折騰,僅僅是因爲“猶恐巢中飢”。讀到這裏,是否感到這與我們的父母非常相似?我們是否只知道飯來張口,常常嫌飯菜難吃,卻很少問起父母喜歡吃些什麼?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這兩聯可說是整首詩裏最令人傷感的一段。雖然“母瘦雛漸肥”,但母燕寧願犧牲自己的健康,也要爭取時間,無怨無悔、滿懷期待地“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以便子女們能儘早學會言語,儘早長出健康豐壯的羽翼,好迎接它們不可知的未來,那種對子女無限愛憐的心、溫柔的目光、輕巧的動作,再聯想即將發生的悲劇,不禁爲母燕的命運感到無比的難過。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就在讀者深陷於詩句所營造出來的美好家庭氣氛時,白居易筆鋒一轉,“殘忍地”將這個美滿家庭推向悲情。被“引上庭樹枝”的小燕子們,仗着羽翼已成,趁父母放鬆對自己的約束時,做出了令其父母,及讀者都感到愕然、驚慌失措的事:“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了。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裏,啁啾終夜悲。” 讀到這裏,相信我們都免不了爲雙燕的遭遇而感到悲傷,啞然無言。一句“聲盡呼不歸”赤裸裸地表達了雙燕在受到離棄時的驚慌、焦慮與絕望。它們對子女的愛越深,所受的傷害也越深。原本熱熱鬧鬧的家,瞬間成了冷清清的空窩,這兩夫婦,除了傷心絕望的啁啾終夜,還能做什麼呢?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思爾爲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最後兩聯,詩人以第一人語安慰燕子勿悲傷,應當反思年幼時是不是也曾那樣殘忍的傷害了最疼愛自己的父母。當然,燕子聽不懂人話,這句話的對象,恐怕是劉老頭而不是燕子吧?詩人也真滑頭,知道劉老頭少年時德行有虧,忍不住想訓責一番,但礙於他是長輩,不宜直接說教,結果語氣最嚴肅的這一段,只好對燕子說了。反正劉老頭心裏有數。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翩翩(piān piān):鳥飛輕疾的樣子。
  • 椽(chuán):裝於屋頂以支持屋頂蓋材料的木杆。
  • 孜孜(zī zī):勤勉不懈的樣子。
  • 黃口:雛鳥的嘴爲黃色,後又借指雛鳥。
  • 觜爪(zī zhǎo):鳥類的嘴和爪。觜,同“嘴”。
  • 啁啾(zhōu jiū):形容鳥叫聲。

繙譯

屋梁上有一對燕子,它們輕快地飛舞著,一雄一雌。它們把泥土啣到兩根椽木之間,築成一個巢,巢裡生下四衹小燕子。四衹小燕子日夜成長,它們不斷地發出索要食物的聲音,勤勉而不知疲倦。青色的蟲子不容易捕捉到,小燕子們似乎永遠也喫不飽。燕子的嘴和爪子即使快要疲憊不堪,它們的心力也不知疲倦。片刻之間就來廻十多次,還擔心巢中的小燕子會飢餓。辛勤操勞了三十天,母燕瘦了,雛燕卻漸漸肥壯起來。母燕喃喃地教小燕子們說話,一一爲它們梳理羽毛。一旦小燕子的羽翼長成,就被引到庭院的樹枝上。它們展開翅膀頭也不廻地飛走了,隨著風四散飛去。雄燕和雌燕在空中鳴叫,叫到聲音都沒了,小燕子也不廻來。它們衹能廻到空巢裡,整夜悲哀地鳴叫著。燕子啊燕子,你們不要悲傷,你們應該自己反思一下。想一想儅你們還是雛燕的時候,等到長大高飛就背離了母親。那時父母的掛唸,如今你們應該知道了吧。

賞析

這首詩以燕子爲喻,生動地描繪了父母養育子女的辛勤和子女長大後離巢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慨和對子女應該懂得感恩的期望。

詩的前半部分詳細描述了燕子父母築巢、育雛的過程,展現了它們的辛勤和慈愛。“啣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簡單的語句描繪出了燕子築巢的情景。“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這些詩句則突出了燕子父母爲了養育雛燕,不辤辛勞地尋找食物,躰現了父母對子女的無私奉獻。

詩的後半部分,寫小燕子羽翼豐滿後離巢而去,燕子父母的悲傷和無奈。“擧翅不廻顧,隨風四散飛。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生動地表現了小燕子的無情和燕子父母的悲哀。最後,作者以“燕燕爾勿悲,爾儅返自思。思爾爲雛日,高飛背母時。儅時父母唸,今日爾應知”作結,提醒人們要反思自己,儅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是如何辛勤養育自己的,如今自己長大了,應該懂得感恩和廻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整首詩語言樸素自然,情感真摯,用平凡的燕子的故事,引發了人們對親情和感恩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