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娘吟弄滿寒空,九山靜綠淚花紅。
筠竹千年老不死,長伴秦娥蓋湘水。
蠻娘吟弄滿寒空,九山靜綠淚花紅。
離鸞別鳳煙梧中,巫雲蜀雨遙相通。
幽愁秋氣上青楓,涼夜波間吟古龍。
拼音
譯文
斑竹千年永不滅
淚斑長印湘竹葉
千年伴隨娥皇、女英的魂靈
掩映、飄搖在波光盪漾的湘水邊
湘中村女在歌吟
聲音繚繞在寒空,一片悽清
九嶷山,蒼山披翠
中有紅花點綴,那可是湘妃的血淚
舜崩蒼梧,妃溺湘水
神靈各在一方
現在只能見斑竹或低或昂
或鳴或翔
離鸞別鳳呀
可否借蒼梧山的雲霧互通來往
正如巫山神女與楚襄王
已經深秋,幽怨之氣自下而上
依附於青楓周圍飄蕩
蛟龍在吟嘯,波間夜涼
注釋
筠yún竹:斑竹。《博物志》:"舜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以涕揮竹,竹盡斑。"
秦娥:指秦地女子。古代歌女。王琦匯解:《方言》:秦晉之間,美貌謂之娥。這裏應隱指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簫的典故。
蓋:遮蓋。又遮蓋着。
湘水:湘江水。一說‘江水’。
蠻娘:指南方青年婦女。
吟弄:吟詩弄簫。
滿寒空:歌聲簫聲充滿寒冷的天空。
九山:指九嶷山。九疑也,在零陵。舜崩,葬九疑山。又名蒼梧山。《山海經·海內經》:“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
靜綠:到處都是綠竹。靜,應是秦地方言,‘盡是’之意。
淚花紅:唯有淚花是紅的。泣血也。淚花,淚珠。湘妃之血淚也。
離鸞別鳳:離去的鸞鳥和離別的鳳凰。比喻分離的配偶。
煙梧:雲煙環繞的梧桐樹。言竹梧皆能鳴鳳棲鸞。雲煙縹緲的蒼梧山。喻舜死於蒼梧。
巫雲:巫山的雲霧。指男女幽會。
蜀雨:蜀地的雨水。此指二妃與舜之神靈往來也。
遙相通:遙遠地相通。
幽愁:憂愁;暗愁。
秋氣:指秋日悽清、肅殺之氣。
青楓:蒼翠的楓樹。
涼夜:淒涼的夜晚。
波間:波浪之間。
吟古龍:古龍,老龍。龍鳴爲吟。哀怨之感,猶江上之古龍吟也。此句增隱憂而動深思。
序
唐代詩人李賀的代表作之一,寫的是神話傳說中湘妃的不幸遭遇,以及她對愛情的賀堅貞不渝。可以說這是一首愛情的讚歌。
賞析
這首詩正如標題所揭示的那樣,寫的是神話傳說中湘妃的不幸遭遇,以及她對愛情的堅貞不渝。可以說這是一首愛情的讚歌。
古代關於湘妃的傳說甚多。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寫的就是遠古有關的傳說。也是這首詩取材的主要來源。張華《博物志》中說:“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淚揮竹,竹盡斑。”又說:“洞庭君山,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劉向《烈女傳·有虞二妃傳》所記略同,《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始皇“乃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兒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綜合上述大同小異的記載,有關湘妃的故事,大體如下:即當舜南行時,其始二妃並未同往,後二妃追蹤而至,達洞庭湖濱,始聞舜死蒼梧,於是南望痛哭,以淚灑竹而竹盡斑,後便稱此竹爲湘妃竹。李白《遠別離》一詩寫的就是這個故事:“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李賀此詩與李白《遠別離》雖寫同一悲劇,但寫法又自不同。李白《遠別離》比較全面地概括二妃有關悲劇故事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感慨,甚至有某種現實針對性。李賀此詩卻略去有關情節,只寫其悲劇後果及愛情的堅貞。
開頭從最具神話色彩的斑竹寫起。因爲斑竹是湘妃灑淚而成,是愛情生死不渝的歷史憑證,所以最能顯示出這一故事的神髓。詩人以飽蘸情感和具有豐富想象的詩筆寫道:“筠竹千年老不死,長伴秦娥蓋湘水。”“千年”、“長伴”、“老不死”,講的是時間久長,愛情之花永不凋謝。二妃本來因痛哭而死,但“死”並非愛情的終結,相反,真正的愛情將永世長存。這長存的憑證便是永遠年輕的“筠竹”。“筠”,竹皮,此指竹上之淚痕。此竹不僅永世永生伴隨着“秦娥”(即指二妃),而且由於滋生繁茂,甚至覆蓋了整個湘江的流水。用語貌似誇張,實寫愛情的巨大能量。這二句寫湘妃。
三、四兩句轉寫虞舜葬地:“蠻娘吟弄滿寒空,九山靜綠淚花紅。”前句以動喻靜,通過耳之所聞來形容九疑山之高大寬廣及其深邃寂靜。“蠻娘”,指當地蠻女。“吟弄”,包括彈奏演唱。這句說,當地蠻女的彈奏和演唱在九疑山上盪漾迴旋,塞滿了清冷寂寞的天宇。“九山”,即九疑山,又名蒼梧山。《山海經·海內經》:“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郭璞注云:“其山九谿皆相似,故云九疑。古者總其名其地爲蒼梧也。”“靜綠”,指九座山峯皆爲綠蔭綠草所覆蓋,只有紅花點綴其間。那花,也彷彿使人想到該是湘妃的淚血染紅的。以上意境,使人自然聯想到毛澤東《七律·答友人》中的詩句:“九疑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五、六句承前,寫湘妃與舜兩地睽隔,只能在夢中相見:“離鸞別鳳煙梧中,巫雲蜀雨遙相通。”舜葬蒼梧,妃死湘水,“離鸞別鳳”,即指此而言。兩地相距雖不甚遠,但峯巒隔阻,還有云山霧障。在此無可奈何之際,只有象巫山神女那樣,夢中能得一見了。“遙相通”,即心心相印、情感相通。此二句兼寫湘妃與舜。
結尾轉寫湘妃:“幽愁秋氣上青楓,涼夜波間吟古龍。”全詩以詠湘妃爲主,所以結句與開篇相照應,極寫湘妃死後的悲痛與孤寂。“巫雲蜀雨”雖可一面,但大量時間卻忍受着死別的熬煎。其難以排遣的愁怨彷彿雲霧煙靄一般,凝聚於洞庭湖寬廣的空間。當秋日來臨之際。更增添了其悲痛的氣氛。“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九辯》)《招魂》中又說:“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上青楓”一句就有這許多情感的容量。“涼夜”,乘“秋”而言,涼,乃體膚之感覺,但又是心理的感受與環境的悲涼。李賀很善於在詩中運用“龍”這一意象,且多用來創造悲劇氣氛。如《老夫採玉歌》中的“老夫飢寒龍爲愁。”《率子歌》中的“雌龍怨吟寒水光。”本篇中的“吟古龍”,也大體相同。
詩寫生離死別的愛情,寄託詩人的審美意識和對這一悲劇的認知,而寫法上卻別具一格。詩中不寫生前的傳說,而寫死後的情感;不寫悲劇的本身,而寫悲劇的後果;不寫悲劇的過程,而寫悲劇的氣氛。由此而創造出另一個自然世界與情感世界,使讀者有如聞如見的親身感受。姚文燮說這首詩寫德宗郜國大長公主被“幽之禁中,流升於嶺南”之事,方扶南又認爲此詩另有寄意,“似爲秦中人夫死而獨居湘南”事而寫。此二說均較牽強,只可參考,不能過於落實。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筠竹:一種竹子,這裡指湘妃竹,即斑竹。
- 秦娥:指秦地的女子,這裡特指傳說中的湘妃。
- 蠻娘:指南方少數民族的女子,這裡可能指湘妃。
- 九山:指湘水流域的九座山,這裡泛指湘水流域的山。
- 離鸞別鳳:比喻離別的夫妻。
- 巫雲蜀雨:比喻男女之間的相思之情。
- 鞦氣:鞦天的氣息,常帶有蕭瑟、淒涼之意。
- 青楓:青色的楓樹,常用來象征鞦天的景色。
- 古龍:指傳說中的龍,這裡可能指湘水中的龍。
繙譯
筠竹歷經千年依舊蒼翠不衰,長久地陪伴著秦地的女子,覆蓋著湘水的波濤。 蠻娘的歌聲和吟詠在寒冷的空中廻蕩,九座山脈靜靜地綠意盎然,淚花般的花朵染上了紅色。 離別的鸞鳳在菸霧繚繞的梧桐中分別,巫山的雲與蜀地的雨遙遙相通,傳遞著相思之情。 深藏的憂愁隨著鞦天的氣息上陞,青楓樹上也染上了淒涼的色彩,涼夜中,湘水波間傳來古龍的吟唱。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湘妃的傳說與湘水流域的自然景色相結郃的意境。詩中,“筠竹千年老不死”展現了湘妃竹的堅靭與永恒,與“長伴秦娥蓋湘水”共同營造出一種神秘而古老的氛圍。後句通過“蠻娘吟弄滿寒空”和“九山靜綠淚花紅”的對比,既表現了湘妃的哀愁,又描繪了湘水流域的靜謐與美麗。結尾的“幽愁鞦氣上青楓,涼夜波間吟古龍”則深化了詩的情感層次,通過鞦氣和古龍的吟唱,傳達了一種深沉的憂愁和對往事的廻憶。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豐富,展現了李賀詩歌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