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萬事灰心猶薄宦,塵埃未免勞形。故人相見似河清。恰逢梅柳動,髙興逐春生。 卜晝匆匆還卜夜,仍須月墮河傾。明年我去白鷗盟。金閨三玉樹,好問紫霄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候:拜訪,問候。
  • 綏:安撫。(讀音:suí)
  • 恣:任憑。
  •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翻譯

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訪袁公。袁公問他:「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是怎麼做的呢?」元方說:「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更加敬重了。」袁公說:「我從前曾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爲舉止卻是那麼一致。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

賞析

這篇古文通過陳元方與袁公的對話,展現了陳元方的聰明機智和對父親的敬重。陳元方對父親在太丘的理政方式的描述,體現了其父的品德高尚和治理有方。面對袁公的刁難提問,陳元方巧妙地以周公和孔子爲例,表明各有其道,不存在誰效仿誰的問題,回答得十分得體且有力。文章簡潔明瞭,生動地描繪了兩人的問答場景,讓讀者感受到了陳元方在面對長輩時的從容和智慧。

劉義慶

劉義慶

劉義慶,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南朝宋,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爲嗣,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劉義慶是劉裕的侄子,在諸王中頗爲出色,自幼就被劉裕所知,稱讚其“此吾家豐城也”。他“性簡素,寡嗜慾”。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劉義慶自幼才華出衆。著有《世說新語》,志怪小說《幽明錄》。京尹時期(15-29歲)。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雲,其中任祕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典籍,對《世說新語》的編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7歲升任尚書左僕射(相當於以前的副宰相),位極人臣,但他的伯父劉裕首開篡殺之風,使得宗室間互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懼有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僕射一職。 ► 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