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其一】 十歳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其二】 劒棧風檣各苦辛,別時冰雪到時春。 爲憑何遜休聯句,瘦盡東陽姓沈人。
拼音

譯文

【其一】 (在昨日)蠟燭點點、滴淚成灰,凄凄滿別情的送別宴席上,(您的兒子)十歳的韓致堯文思敏捷的就像東晉的袁虎一樣,走馬之間即成文章; (不久,您將帶您的兒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萬里長的丹山路上,桐花盛開,花叢中傳來那雛鳳的鳴聲,一定會比那老鳳更為清亮動聽(您兒子的才情就像雛鳳一樣一定比你這隻老鳳凰的聲音還清亮)。

注釋

韓冬郎:韓致堯,小名冬郎,是李義山連襟韓畏之子,是晚唐小有名氣的詩人,有《翰林集》一卷,《香奩集》三卷。「連宵待坐徘徊久」是殘句,原詩已佚。 老成:指冬郎雖年少,但詩風老練成熟。唐·杜少陵《敬贈鄭諫議十韻》:「毫髮無遺憾,波瀾獨老成。」 他日追吟:大中五年(西元八五一年)李義山將赴梓州柳幕,離長安時,韓致堯父子爲之餞行,致堯曾作詩相送,其詩有「連宵……」句。至大中十年,李回長安,因作二首絶句追答。 走馬成:言其作詩文思敏捷,走馬之間即可成章。《世説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東亭在側,極嘆其才。」唐·李太白《與韓荆州書》:"雖日試萬言,倚馬可待。" 冷灰:應當是當時餞別宴席上的情景。 桐花:《詩經·大雅·卷阿》:「鳳皇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山海經·南山經》:「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史記·貨殖傳》:「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 雛鳳:此戲謔韓畏之,幷贊其子韓致堯詩才。《晉書·陸雲傳》:「陸雲幼時,吳尙書廣陵閔鴻見而奇之,曰:『此兒若非龍駒,當是鳳雛。』」又杜甫有「清新庾開府」,「庾信文章老更成」詩句,商隱此言「清」、「老」,當即此意。在商隱赴梓幕後不久,韓瞻亦出任果州刺史,韓偓必隨行,所以這裏説丹山路上,有「雛鳳」、「老鳳」之聲。 瘦盡東陽姓沈人:原注,沈東陽約嘗畏何遜曰:「吾每讀卿詩,一日三復,終未能到。」余雖無東陽之才,而有東陽之瘦矣。

這首詩用一條長題説明作詩的緣由。冬郎,是晚唐詩人韓致堯的小名。他的父親韓瞻,字畏之,李義山的故交和連襟。大中五年(西元八五一年)秋末,李義山離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臺)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府,韓致堯纔十歳,就能够在別宴上即席賦詩,才華驚動一座。大中十年,李義山返回長安,重誦韓偓題贈的詩句,回憶往事,寫了兩首七絶酬答。其中的第一篇,酒宴上的蠟燭燒殘了大半,燭芯的灰燼也冷卻了。用「冷灰殘燭」,説明送別的筵宴已近尾聲,闔座的人觸動離情。在這種慘淡的氣氛中,十歳的冬郎觸發了詩思,飛速地揮寫成送別的詩章。這就是本篇頭兩句對當年情景的追述。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韓冬郎:韓偓,字致光,小字冬郎,是李商隱的姨侄。
  • 裁詩:作詩。
  • 走馬成:言其作詩之速,像走馬一樣快。
  • 冷灰殘燭:描繪了夜將盡時,蠟燭殘燒、燭灰變冷的情景,烘托離別的氛圍。
  • 丹山路:傳說中鳳凰棲息與飛行的地方,常用來比喻美好的前程 。
  • 雛鳳清於老鳳聲:雛鳳的鳴聲比老鳳更爲清圓。這裏用雛鳳、老鳳比喻韓冬郎和李商隱自己。
  • 劍棧:指劍閣棧道,在今四川劍閣縣東北大劍山、小劍山之間,是古代川陝間的主要通道。
  • 風檣(qiáng) :指帆船。檣,船上的桅杆,這裏代指船。
  • :請求,煩請。
  • 何遜:南朝梁詩人,這裏借指韓偓。
  • 聯句:舊時作詩方式之一,由兩人或多人各成一句或幾句,相聯成篇。
  • 瘦盡東陽姓沈人:「東陽姓沈人」指沈約 ,沈約曾爲東陽太守,他在給友人信中說自己因病消瘦。這裏以沈約自比,說自己爲思念和牽掛而憔悴消瘦。

翻譯

【其一】 冬郎才十歲就能即席作詩,文思敏捷,走馬之間便可成篇,面對殘燭冷灰,觸動了離別的傷感之情。在那萬里長的丹山路上,桐花盛開,雛鳳的叫聲比老鳳更爲清遠動聽。

【其二】 你我分別,一個走在艱險的劍棧蜀道,一個行於風浪中的水路,各自艱苦奮鬥。離別的時候還是冰雪寒冬,等到歸來時已經是春色滿園。煩請你別像何遜那樣和我聯句了,我會像沈約因思念而消瘦下去。

賞析

【其一】 這首詩的前兩句以生動的筆觸,描繪出韓冬郎十歲即席作詩的不凡才華,「走馬成」突出其作詩的迅速,「冷灰殘燭」巧妙烘托出送別時的離情氛圍。後兩句「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是千古名句,詩人用形象的比喻,將韓冬郎比作雛鳳,自己比作老鳳,通過丹山路上桐花盛開的美好景象,讚揚韓冬郎的才華青出於藍,有美好的未來,蘊含着對晚輩的殷切期望和讚賞之情。

【其二】 詩的開篇「劍棧風檣各苦辛」描繪了兩人分別後路途的艱難,一個經歷蜀道之險,一個歷經水路風波,表現了人生道路的艱辛。「別時冰雪到時春」以時間和季節的變化,暗示人生的聚散無常,也給人一種希望之感 。後兩句用典巧妙,表面上是不讓韓偓和自己聯句,怕自己像沈約一樣相思消瘦,實則表達出彼此間深厚的情誼,以及對離別的哀愁,蘊藉深沉,情感真摯。這兩首詩很好地展現了李商隱詩歌用詞精妙、情感含蓄深婉的藝術風格。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