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

出自 杜甫 的《 望牛頭寺
牛頭見鶴林,梯徑繞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 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牛頭:指牛頭山,此處可能是指山名,也可能是比喻山形似牛頭。
  • 鶴林:指仙鶴棲息的樹林,比喻幽靜的寺廟或道觀。
  • 梯徑:指山間的小路或階梯。
  • 幽深:形容環境深邃、僻靜。
  • 天河:即銀河,夜空中由星星組成的帶狀景象。
  • 宿殿陰:指銀河似乎停留在寺廟的陰影之下。
  • 傳燈:佛教用語,指傳遞佛法,比喻傳承智慧。
  • 布地有黃金:比喻佛法如黃金般珍貴,遍佈大地。
  • 不住心:佛教用語,指心無執着,不被世俗所累。

翻譯

我望見牛頭山上的鶴林,沿着梯徑走入幽深之地。 春天的色彩在山外浮現,銀河似乎停留在寺廟的陰影下。 即使在白日無光之時,佛法也如燈火相傳不息, 如同黃金般珍貴的佛法遍佈大地。 我不再作狂歌,年老的我回望,心中已無執着。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牛頭山寺的所見所感,通過自然景觀與佛教意象的結合,表達了詩人對佛法的敬仰和對世俗的超脫。詩中「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以壯麗的自然景象象徵佛法的廣大無邊,而「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則強調了佛法傳承的重要性和珍貴性。最後兩句「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的超然態度,顯示了其內心的平和與智慧。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宗教情懷。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