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出自 李紳 的《 憫農(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拼音

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注釋

憫:憐憫。這裏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穀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此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賞析

詩的開頭以“一粒粟”化爲“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爲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爲凝重,更爲沉痛。“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蹟),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小米,中國古稱稷或粱。北方通稱「穀子」,去皮後稱「小米」。這裏泛指穀類。
  • 四海:指全國。古人認爲中國四境有海環繞,故以四海代指全國。

翻譯

春天播種下一粒穀物,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上萬顆的糧食。天下那麼大,沒有荒廢不種的土地,可依然還有勞苦的農民要被餓死。

賞析

這首詩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表達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對農民真摯的同情。前兩句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的景象,「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一粒粟」化爲「萬顆子」,寫出了農夫的勞動成果。後兩句與前兩句形成鮮明對比,「四海無閒田」,到處都是耕種的土地,似乎勞動人民都應該豐衣足食,然而現實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種強烈的反差引人深思。詩人用質樸的語言,明快的節奏,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

李紳

李紳

李紳,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 1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