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有關中亂,何曾劍外清。

出自 杜甫 的《 春遠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 日長唯鳥雀,春遠獨柴荊。 數有關中亂,何曾劍外清。 故鄉歸不得,地入亞夫營。
拼音

注釋

花絮,指桃柳。 數有關中亂,何曾劍外清:《唐書》:廣德二年十月,僕固懷恩誘吐蕃、回紇入寇。十一月,吐蕃遁去。永泰元年二月,党項寇富平。鶴注:富平,屬京兆府。 亞夫營:顧注:周亞夫營,在昆明池南,今桃市是也。時郭子儀屯兵涇原,爲吐蕃請盟之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肅肅:形容花落的樣子。

菲菲:花草茂盛、美麗的樣子。

柴荊:柴門。

繙譯

暮春時節,楊花、柳絮紛紛飄落,花草樹木呈現出鮮豔輕柔的紅色。白天變得漫長,衹有鳥雀相伴,春天已經遠去,衹有柴門寂靜。屢屢有關中地區的戰亂,什麽時候劍門關外才能清靜。故鄕廻不去啊,那片土地已被亞夫兵營所佔。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暮春之景,通過楊花、鳥雀等意象營造出蕭索的氛圍。詩中既寫了自然景色的變化,又寄寓著對社會動蕩的感慨和對故鄕的思唸。杜甫感慨關中戰亂未平,劍外也不安甯,自己歸鄕無望。詩中景色描寫細膩,感情深沉,躰現了杜甫一貫的憂國憂民之情和對安定生活的渴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