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起処,斜日半江紅。

出自 王世貞 的《 望江南 · 即事
歌起處,斜日半江紅。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家在五湖東。
拼音

注釋

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黃熟時的連綿細雨。 耐:宜、適宜。 藕絲風:形容風雨細如藕絲。 五湖:指太湖。

這是一首輕快活潑的短歌。起句以悠揚的歌聲,抓住讀者的聽覺,先聲奪人,引出明麗的畫面:斜日半江紅。斜日正是落日,落日的晚霞灑在江面上,碧綠的江水出現了“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詩)的瑰麗畫面。接着詞人又以“柔綠的竹篙”和“黃梅細雨”點綴畫面,夕陽之下,細雨,江水新漲,着一“添”字,使人似乎看到竹篙吃水加深,使撐船之人更需奮力,情緒漸漸高漲,推出詞中的主人公:穿着淡黃衣衫撐篙的舟子。他那隨藕絲般微風飄動的黃色衣衫,不僅給畫面增添了新的色彩,也給畫面增添了生氣。“藕絲風”三字把無形之風寫得富有質感,“藕”字透出柔和粉嫩的色彩,造成優美的視覺效果。最後,以“家在五湖東”收尾。這是舟子的家鄉,也是詞人的家鄉太倉的所在地,輕描淡寫的陳述句式,卻有十分豐富的意蘊,首先是說明家鄉之所在,其次點《憶江南》之題,洋溢着舟子,也是詞人對家鄉的熱愛。 全詞寫景如畫,色彩和諧,折射出詞人心靈的平靜。境界的開闊和景物的明麗,又透露了他強烈的思鄉之情。摹景抒情,詩中有畫,表現了詩與畫的同步造詣和審美情趣,達到了唐代詩人“詩中畫趣”的優美境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gāo):撐船的竹竿或木杆。

繙譯

歌聲響起的地方,夕陽斜照使得半江江水都呈現紅色。那翠綠的竹篙在帶著梅雨的水中增添了一分柔美,身著淡黃色衣衫能忍受住藕塘裡微風的吹拂。家在太湖的東邊。

賞析

這首詞短短幾句就勾勒出一幅清新優美的畫麪。“歌起処”交代了場景的起點,引人入勝。“斜日半江紅”描寫夕陽餘暉映照江麪的景象,色彩絢麗。“柔綠篙添梅子雨”,既寫出了篙的顔色,又將梅雨的情境融入,使畫麪更加豐富。“淡黃衫耐藕絲風”則通過人物的衣著與環境的互動,展現出一種恬靜的氛圍。最後點明家在五湖東,給人悠然的遐想。整首詞語言簡潔明快,意境甯靜優美,富有生活氣息和詩意。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