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廻。
【其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其二】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其三】
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
雲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
拼音
譯文
【其一】
在長安回頭遠望驪山宛如一堆堆錦繡,山頂上華清宮千重門依次打開。一騎馳來煙塵滾滾妃子歡心一笑,無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鮮果來。
【其二】
緑樹環繞的新豐一帶不時可見黃塵四起,那是前往漁陽的探使返回。他們謊報軍情,唐玄宗和楊貴妃仍舊沉溺於歌舞,直至安祿山起兵,中原殘破。
【其三】
全國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昇平之中,驪山上宮殿樓閣在月光下顯得格外分明。安祿山拖着肥胖的身體翩翩作胡旋舞,引發了楊貴妃的笑聲隨風飄揚越過層層山峯。
注釋
華淸宮:《元和郡縣志》:「華淸宮在驪山上,開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宮。天寶六年改爲華淸宮。又造長生殿,名爲集靈臺,以祀神也。」
繡成堆:驪山右側有東繡嶺,左側有西繡嶺。唐玄宗在嶺上廣種林木花卉,鬱鬱葱葱。
千門:形容山頂宮殿壯麗,門戸眾多。
次第:依次。
紅塵:這裏指飛揚的塵土。
妃子:指楊貴妃。樂子正《楊太眞外傳》: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新唐書·李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唐國史補》:「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熟,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按:此詩或爲寫意之作,意在諷刺玄宗寵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諸史實。在唐代,嶺南荔枝無法運到長安一帶,故自蘇東坡即言「此時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嶺南也」(《通鑑唐紀》注)。而荔枝成熟的季節,玄宗和貴妃必不在驪山。玄宗每年冬十月進駐華淸宮,次年春即回長安。《程氏考古編》亦辨其謬,近人陳寅恪亦復考證之。
序
這首詩選取爲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爲滿足一己口腹之慾,竟不惜興師動衆,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驕奢淫逸。詩歌前兩句爲背景鋪墊,後兩句推出描寫的主體,提示詩歌主旨。「一騎紅塵」和「妃子笑」兩個具體形象的並列推出,啓人思索,留有懸念。「無人知」雖三字,卻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賞析
【其一】
本題共三首,是杜樊川經過驪山華淸宮時有感而作。華淸宮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修建的行宮,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那裏尋歡作樂。後代有許多詩人寫過以華淸宮爲題的詠史詩,而杜樊川的這首絶句尤爲精妙絶倫,膾炙人口。
此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鞭撻了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有著以微見著的藝術效果,精妙絶倫,膾炙人口。
起句描寫華淸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先展現一箇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葱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繡成堆」,旣指驪山兩旁的東繡嶺、西繡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意雙關。
接著,場景嚮前推進,展現出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接下來,又是兩箇特寫鏡頭: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後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幾箇鏡頭貌似互不相關,卻都包蘊著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爲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詩人故意不忙説出,直至緊張而神祕的氣氛憋得讀者非想知道不可時,纔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兩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明於此,那麽前面的懸念頓然而釋,那幾箇鏡頭便自然而然地聯成一體了。
明·吳修齡《圍爐詩話》説:「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爲最上。」杜樊川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説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爲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讀到這裏時,讀者是很容易聯想到這箇盡人皆知的故事。「無人知」三字也發人深思。其實「荔枝來」幷非絶無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騎」知,還有一箇詩中沒有點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這樣寫,意在説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爲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爲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全詩不用難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絶句中的佳作。
【其二】
唐玄宗時,安祿山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後伺機謀反,玄宗卻對他十分寵信。皇太子和宰相楊國忠屢屢啓奏,方派中使輔璆琳以賜柑爲名去探聽虛實。璆琳受安祿山厚賂,回來後盛贊他的忠心。玄宗輕信謊言,自此更加髙枕無憂,恣情享樂了。「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正是描寫探使從漁陽經由新豐飛馬轉回長安的情景。這探使身後揚起的滾滾黃塵,是迷人眼目的的煙幕,又象徵著叛亂即將爆發的戰爭風雲。
詩人從「安史之亂」的紛繁複雜的史事中,衹攝取了「漁陽探使回」的一箇場景,是頗具匠心的。它旣揭露了安祿山的狡黠,又暴露了玄宗的糊塗,有「一石二鳥」的妙用。
如果説詩的前兩句是表現了空間的轉換,那麽後兩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則表現了時間的變化。前後四句所表現的內容本來是互相獨立的,但經過詩人巧妙的翦接便使之具有互爲因果的關係,暗示了兩件事之間的內在聯繫。而從全篇來看,從「漁陽探使回」到「霓裳千峰上」,是以華淸宮來聯結,銜接得很自然。這樣寫,不僅以極儉省的筆墨槪括了一場重大的歷史事變,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變發生的原因,詩人的構思是很精巧的。
將強烈的諷刺意義以含蓄出之,尤其是「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兩句,不著一字議論,便將玄宗的耽於享樂、執迷不悟刻畫得淋灕盡致。説一曲霓裳可達「千峰」之上,而且竟能「舞破中原」,顯然這是極度的夸張,是不可能的事,但這樣寫卻幷非不合情理。因爲輕歌曼舞縱不能直接「破中原」,中原之破卻實實在在是由統治者無盡無休的沉醉於歌舞造成。而且,非這樣寫不足以形容歌舞之盛,非如此夸張不能表現統治者醉生夢死的程度以及由此産生的國破家亡的嚴重後果。此外,這兩句詩中「千峰上」同「下來」所構成的鮮明對照,力重千鈞的「始」字的運用,都無不顯示出詩人在遣詞造句方面的深厚功力,有力地烘託了主題。正是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表現手法,使之成爲膾炙人口的名句。全詩到此戛然而止,更顯得餘味無窮。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華清宮:唐宮殿名,在今陝西臨潼驪山上。
- 綉成堆:指驪山右側有東綉嶺,左側有西綉嶺,唐玄宗時植林木花卉如錦綉。
- 千門:形容山頂宮殿壯麗,門戶衆多。
- 次第:依次。
- 一騎(jì):一人一馬。
- 妃子:指楊貴妃。
- 新豐:唐設新豐縣,治所在今陝西臨潼東北。
- 漁陽:唐時郡名,鎋地在今北京及天津薊州區一帶,安祿山在此起兵叛亂。
- 探使:朝廷派往邊地刺探軍情的使者。
-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
繙譯
【其一】在長安廻頭遠望驪山宛如一堆堆錦綉,山頂上華清宮千重門依次打開。一騎馳來菸塵滾滾妃子歡心一笑,無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鮮果來。 【其二】新豐綠樹蔥蔥卻被敭起黃塵,數名騎兵奔赴漁陽探聽消息廻來。山上奏響霓裳羽衣曲千峰之上,直到中原被舞破才肯罷休下來。 【其三】全國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陞平之中,倚著高樓宮殿那明月格外分明。安祿山拖著肥胖的身躰翩翩作舞,如山的風雲中廻蕩著陣陣笑聲。
賞析
【其一】這首詩選取爲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場景,巧妙地揭露了統治堦級爲滿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興師動衆,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驕奢婬逸。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在京城覜望驪山,景色宛如團團錦綉,“綉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綉嶺、西綉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意雙關。接著,場景轉移到山頂的宮殿,千門依次打開,可見其奢華。後麪兩句寫一個專使騎著快馬如飛般馳來,身後敭起滾滾紅塵,而這快馬僅是爲楊貴妃送荔枝,一個“笑”字將貴妃的嬌奢之態盡顯。 【其二】前兩句寫唐玄宗派探使從漁陽經由新豐飛馬轉廻長安的情景,而後兩句則描寫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驪山享樂,沉迷於歌舞,直到中原戰亂才罷休,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亂的禍根,有著深刻的警世意義。 【其三】描寫了儅時社會表麪繁華太平,實則危機四伏,唐玄宗沉迷享樂,安祿山肆意妄爲,而中原即將麪臨變亂的景象,有著很強的諷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