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淸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觴。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鄕?
拼音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髙平調」,元髙拭詞注「南呂調」。李後主詞名《謝新恩》。賀方回詞有「人歸落鴈後」句,名《鴈後歸》。韓澗泉詞有「羅帳畫屛新夢悄」句,名《畫屛春》。李易安詞有「庭院深深深幾許」句,名《庭院深深》。《臨江仙》源起頗多歧説。南宋黃叔暘《花菴詞選》注,「唐詞多縁題所賦,《臨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詞紀》認爲,此調「多賦水媛江妃」,卽多爲詠水中的女神。調名本意卽詠臨江憑弔水仙女神。近代學者任半塘先生據敦煌詞有句云「岸闊臨江底見沙」謂詞意渉及臨江。「臨」本意是俯身看物;臨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國歴代所祭的水仙幷不确定。像東漢袁康、呉平《越絶書》所記的春秋呉國功勛伍子胥受讒而死成爲長江水仙,東晉王子年《拾遺記》稱戰國楚大夫屈原爲湘江水仙。此外,還有琴髙、郭景純、陶峴(Xiàn)各爲不同水仙的記載。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國魏曹子建筆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們祭祀的對象。按《臨江仙》調起於唐時,惟以前後闋起句、結句辨體,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七字者,以和成績詞爲主,無別家可校。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四字、五字者,以張子澄詞爲主,而以牛希濟詞之起句用韻、李後主詞之前後換韻、顧夐(Xiòng)詞之結句添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倶六字、兩結倶五字兩句者,以徐昌圖詞爲主,而以向薌林詞之第四句減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倶七字、兩結倶五字兩句者,以賀方回詞爲主,而以晏小山詞之第二句添字、馮正中詞之前後換韻、後闋第四句減字、王逐客詞之後闋第四句減字類列。蓋詞譜專主辨體,原以創始之詞、正體者列前,減字、添字者列後,茲從體製編次,稍詮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數多寡也。他調準此。雙調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闋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柳耆卿演爲慢曲,《樂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體,九十三字一體,汲古閣本倶刻《臨江仙》,今照《花草粹編》校定,一作《臨江仙引》,一作《臨江仙慢》。
王緘:龍楡生箋:「彊邨先生曰:『按本集《仲天貺、王元直自眉山來見余,錢塘旣行送之》,施注:「王箴字元直,東坡夫人同安君之弟也。」王緘未知箴否。』」
江陽:傅子立注:「江陽,江北也。水北爲陽。」
故山:《東坡外集》作「故人」。
無腸:傅子立注:「《廣記》:『祖價遇鬼,鬼作《思家》詩云:「佳人應有夢,遠客已無腸。」』」劉尚榮按:「見《太平廣記·巻三百四十四·〈鬼·祖價〉》,出《會昌解頤録》,『佳』原作『家』。」《太平廣記·巻三百四十四·〈鬼·祖價〉》:「進士祖價,詠之孫也。落第後,嘗遊商山中,行李危困。夕至一孤驛,去驛半里已來,有一空佛寺,無僧居,價與僕夫投之而宿。秋月甚明,價獨玩月,來去而行。忽有一人,自寺殿後出,揖價共坐,語笑説經史,時時自吟。價烹茶待之,此人獨吟不已。又云:『夫人爲詩,述懷諷物。若不精不切,卽不能動人。今夕偶相遇,後會難期,輒賦三兩篇,以述懷也。』遂朗吟云:『家住驛北路,百里無四鄰。往來不相問,寂寂山家春。』又吟:『南岡夜蕭蕭,青松與白楊。家人應有夢,遠客已無腸。』又吟:『白草寒路裡,亂山明月中。是夕苦吟罷,寒燭與君同。』詩訖,再三吟之。夜久,遂揖而退。至明日,問鄰人,此前後數里,並無人居,但有書生客死者,葬在佛殿後南岡上。價度其詩,乃知是鬼。爲文弔之而去。出《會昌解頤錄》」
「此身如傳舍」句:傅子立注:「《漢書》:『平恩侯許伯入第,蓋寬饒賀之。酒酣,寬饒仰視屋而歎曰:「美哉!然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所閲多矣。唯謹愼爲得久,君侯可不戒哉!」』」劉尚榮按:「詳見《漢書·巻七十七·蓋寬饒傳》。」龍楡生箋引《漢書·蓋寬饒傳》:「蓋寬饒字次公,魏郡人也。……平恩侯許伯入第,丞相、御史、將軍、中二千石皆賀,寬饒不行。許伯請之,乃往,從西階上,東鄕特坐。許伯自酌曰:『蓋君後至。』寬饒曰:『無多酌我,我乃酒狂。』丞相魏侯笑曰:『次公醒而狂,何必酒也?』坐者畢屬目卑下之。酒酣樂作,長信少府檀長卿起舞,爲沐猴與狗鬥,坐皆大笑。寬饒不説,卬視屋而歎曰:『美哉!然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所閲多矣。唯謹愼爲得久,君侯可不戒哉!』因起趨出,劾奏長信少府以列卿而沐猴舞,失禮不敬。上欲罪少府,許伯爲謝,良久,上乃解。」
序
此詞將送別的惆悵、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鄉思的愁悶交織在一起,表達了詞人極度傷感悲苦的心緒。詞的上片寫悲苦的由來、發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狀,下片寫送別的情懷及內心的自我排遣。
開頭兩句「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寫的是作者十年來對亡妻的徹骨相思。蘇東坡愛妻王弗自至和元年嫁到蘇家以後,一直很細心地照顧著丈夫的生活。東坡於婚後五年開始宦遊生涯,王弗便在東坡身邊充當賢內助。東坡性格豪爽,毫無防人之心,王弗有時還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慣於逢迎的所謂「朋友」,夫妻感情極爲深篤。不料到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僅二十六歲。這對東坡來説,打擊非常之大。爲了擺脫悲痛的纏繞,他衹好努力設法「忘卻」過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卻」,越是不易忘卻。從王弗歸葬眉山至妻弟王緘到錢塘看望東坡,其間相隔正好「十載」,這「十載」東坡沒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忘卻」所起的作用不過是把紛繁堆積的難以忍受的悲痛,化爲長久的有節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緘的到來,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憶;日漸平復的感情創傷重又陷入了極度的痛楚之中。「憑將清淚灑江陽」,憑,憑仗,煩請。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別,請你將我傷心之淚帶回家鄉,灑嚮江頭一弔。王緘此來,與東坡盤桓數日,東坡得知「故山好在」,自感寛慰,但又覺得自己宦迹飄零,賦歸無日,成爲天涯孤客,於是,不禁悲從中來。所謂「悲凉」,意蘊頗豐。東坡當時因爲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內心本來就有一種壓抑、孤獨之感,眼下與鄉愁、旅思及喪妻之痛攪混在一起,其心情之壞,更是莫可名狀了。
過片「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切入送別的詞旨。毋庸置疑,王緘的到來,在東坡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幾分暖意,而現在王緘又要匆匆離去,作者自然感到難以爲懷了,於是國憂、鄉思、家恨,統統融進了「別愁」之中,從而使這別愁的分量更有千鈞之重。「歸來欲斷無腸」,是説這次相見之前及相見之後,愁腸皆已斷盡,以後雖再遇傷心之事,亦已無腸可斷了。「殷勤且更盡離觴」一句,意在藉酒澆愁,排遣離懷,而無可奈何之意,亦見於言表。結尾兩句,東坡吐露將整箇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漢書·蓋寛饒傳》云:「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閲人多矣。」本詞「此身如傳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變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天瑞篇》云:「古者謂死人爲歸人。夫言死人爲歸人,則生人爲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歇拍「何處是吾鄉」暗用其意。對此,顧隨評曰:「人有喪其愛子者,旣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次仲《西江月》詞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當初沒你。』常人聞之,或謂其徹悟,識者聞之,以爲悲痛之極致也。此詞結尾二句與此正同。」(《顧隨文集·東坡詞説》)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箴:zhēn,勸告、勸戒。
翻譯
自從忘了成都那回事已經過了十年,但因爲你又不免想起。靠着將清澈的淚水灑在江陽。故鄉是知道它依舊美好的,我這孤獨的客子卻自然感到悲涼。在酒席上的離愁你沒有看到,歸來時想要斷絕愁腸卻也沒有辦法。懇切熱情地再盡情飲幹這離別的酒。我這身子就好像旅舍一樣,哪裏纔是我的家鄉呢。
賞析
這首詞抒發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自己的漂泊之嘆。「忘卻成都來十載」一句,看似輕描淡寫,實則飽含着對過去的回憶與感慨。「憑將清淚灑江陽」,把因思念而落淚的情景生動展現。「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對比寫出對家鄉的牽掛和身爲遊子的孤悽。下闋寫離愁別緒以及自身的飄零感,「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深刻地表達了人生無常、漂泊無依的悲哀。全詞情感真摯,意蘊深沉,語言簡練而富有表現力。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