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澤週三春,清涼素秋節。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
露凝無遊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爲霜下傑。
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
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拼音
譯文
雨水調順整春季,秋來清凉風蕭瑟。
露珠凝聚無雲氣,天高肅爽景清澈。
秀逸山峰高聳立,遠眺益覺皆奇絶。
芳菊開處林增輝,巖上靑松排成列。
松菊堅貞秀美姿,霜中挺立眞豪傑。
含杯思念賢隱士,千百年來守高節。
顧我素志未施展,悶悶空負秋十月。
注釋
郭主簿:名字及生平事迹不詳。主簿,州縣主管薄書一類的官,應當是詩人的朋友。
和澤:雨水和順。
周:遍。
三春:春季三箇月。
素秋:秋季。
素:白。古人以五色配五方,西尙白;秋行於西,故曰素秋。(見《禮記·月令》)
露凝:露水凝結爲霜。
遊氛:飄遊的雲氣。
肅景:秋景。《漢書·禮樂志》:「秋氣肅殺。」
澈:清澈、明凈。
陵:大土山。
岑(cén):小而高的山。
逸峰:姿態超邁的奇峰。
遙瞻:遠望。
開:開放。
耀:耀眼、增輝。
冠巖列:在山巖的高處排列成行。
貞秀姿:堅貞秀美的姿態。
卓:直立。此處有獨立不群意。
霜下傑:謂松菊堅貞,不畏霜寒。
銜觴:指飲酒。
幽人:指古代的隱士。
撫爾訣:堅守你們的節操。撫,保持;爾,你們;訣,法則、原則,引伸爲節操。
檢素:檢點素志;回顧本心。
展:施展。
厭厭:精神不振的樣子。
竟:終。
良月:指十月。《左傳·莊公十六年):「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數焉。』」
序
《和郭主簿二首》是晉宋時期大詩人陶淵明的組詩作品。這是第二首詩,作於秋季,詩中通過對秋景的描繪和對古代幽人的企慕,旣表現了詩人對山林隱逸生活的熱愛,也襯託出詩人芳潔貞秀的品格與節操。全詩格調卓奇豪放。
賞析
《和郭主簿》第二首主要寫秋色。寫秋色而能獨辟溪徑,一反前人肅殺凄凉的悲秋傳統,卻贊賞它的清澈秀雅、燦爛奇絶,乃是此詩具有開創性的一大特徵。古詩賦中,寫秋景肅殺悲凉,以宋玉《九辯》首肇其端:「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往後秋景與悲愁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漢武帝的《秋風辭》、漢代《古歌》(秋風蕭蕭愁殺人)、魏文帝的《燕歌行》、禰正平的《鸚鵡賦》、陳畱王的《贈丁儀》、《贈白馬王彪》、《幽思賦》、王仲宣的《登樓賦》、阮嗣宗《詠懷·開秋兆凉氣》、潘安仁的《秋興賦》、張安平的《雜詩·秋夜凉風起》等等,或觸秋色而生悲感,或藉秋景以抒愁懷,大抵皆未跳出宋玉悲秋的窠臼。而陶淵明此詩的秋景卻與眾迥異,別開生面。首句不寫秋景,卻寫春雨之多,説今春調合的雨水(和澤)不斷,遍及了整箇春季三月。這一方面是《詩經》中「興」的手法的繼承,另一方面又把多雨的春和肅爽的秋作一對比,令人覺得下文描繪的清秀奇絶的秋色,大有勝過春光之意。往下即具體寫秋景的清凉素雅:露水凝結爲一片潔白的霜華,天空中沒有一絲陰霾的霧氣(遊氛),因而益覺天高氣爽,格外清新澄澈。遠望起伏的山陵高崗,群峰飛逸高聳,無不挺秀奇絶;近看林中滿地盛開的菊花,燦爛耀眼,幽香四溢;山巖之上蒼翠的靑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凛冽的秋氣使百卉紛謝凋零,然而菊花卻迎霜怒放,獨呈異采;肅殺的秋風使萬木搖落變衰,唯有蒼松卻經寒彌茂,靑翠長在。難怪詩人要情不自禁地懷想這松菊堅貞秀美的英姿,贊嘆其卓爾不群的風貌,譽之爲霜下之傑了。
善於在景物的寫實中兼用比興象徵手法,寄寓強烈的主體情感,是此詩的又一顯著特徵。詩人對菊舉杯飲酒(銜觴),由逸峰的奇絶,松菊的貞秀,自然聯想、懷念起那些與逸峰、松菊頗相類似的孤高傲世、守節自厲的古代高人隱士(幽人),他們千百年來一直堅持著(撫)松菊(爾)那種傲然特立的秘訣要道,其高風亮節眞是可欽可敬。這裏,贊美企慕「幽人」的節操,也寓有詩人內在品格的自喩和自厲。然而這衹是詩人內心世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卻是「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擬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之五);「或大濟於蒼生」(《感士不遇賦》)的宏圖壯志。《雜詩》之二已作於五十歲左右,但仍感嘆:「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晚年所作《讀山海經》中,還義憤塡膺地大呼:「明明上天鑑,爲惡不可履。」贊揚「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詠荆軻》中又歌頌:「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這一切都説明詩人終其一生,也未忘情現實;在嚮往「幽人」隱逸的同時,內心始終潛藏著一股壯志未酬而悲憤不平的激流。這種出處行藏的矛盾心情,反映在此詩中,便逼出結尾二句:詩人檢查平素有志而不獲施展,在清秋明月之下,也不由得老是厭厭無緒了。
由此可見,寫秋景的清凉澄澈,象徵著幽人和詩人清廉純潔的品質;寫陵岑逸峰的奇絶,象徵著詩人和幽人傲岸不屈的精神;寫芳菊、靑松的貞秀,象徵著幽人和詩人卓異於流俗的節操。從外在聯繫看,以秋景起興懷念幽人,又從幽人而反省自身,完全順理成章;從內在聯繫看,露凝、景澈、陵岑、逸峰、芳菊、靑松等意象,又無不象徵著「幽人」的種種品質節操,無不寄寓著詩人審美的主體意識,眞是物我融一,妙合無痕。而在幽人的精神品質中,又體現了詩人的精神品質;但「有懷莫展」之嘆,又與那種渾身靜穆的「幽人」不同。
以松菊爲喩寫人或以松菊爲象狀景,前人早已有之。《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但這衹是單純取喩説理。屈原《離騷》有「夕餐秋菊之落英」,雖有象徵,但衹是抒情中的想像借喩,幷非景物寫實。曹植《洛神賦》中「榮耀秋菊,華茂春松。」是用菊松喩洛神的容光煥發,所比僅在外貌而非內在品質,且仍非寫實景。左思《招隱》有「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是化用《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和「紉秋蘭以爲珮」二句,性質亦同。其《詠史·鬱鬱澗底松》中喩寒門才士受抑,亦非寫實。至於鍾士季、孫子荆的《菊花賦》雖是寫景,卻幷無深刻的象徵意義。眞正把景物寫實與比興象徵自然巧妙地融爲一體的,當自淵明始。東坡評陶云:「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選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如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宋·釋惠洪《冷齋詩話》引)讀這首詩,深知蘇評确非溢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和澤週三春:和澤,雨水調勻。周:遍及。三春:春季三個月。意思是春雨均勻地潤澤了整個春天。
- 清涼素秋節:素秋,秋天。秋天的色彩尚白,故稱素秋。秋天清涼爽快。
- 露凝無遊氛:遊氛,遊動的霧氣。露珠凝結,沒有遊動的霧氣。
- 天高風景澈:澈,清澈。天空高曠,景物清澈。
- 陵岑聳逸峯:陵岑(líng cén):山巒。逸峯:超越羣峯的山峯。山巒中聳立着出衆的山峯。
- 遙瞻皆奇絕:遠遠望去都奇妙到極點。
- 芳菊開林耀:耀,光彩照耀。芬芳的菊花在林中開放,光彩照人。
- 青松冠巖列:列,排列。青松排列在山岩上,像是山岩的帽子。
- 懷此貞秀姿:貞秀姿,堅貞秀美的姿態。心中懷着這樣堅貞秀美的姿態。
- 卓爲霜下傑:卓,卓然獨立。在霜雪中卓然獨立成爲傑出者。
- 銜觴念幽人:銜觴(xián shāng):口含酒杯,指飲酒。幽人,隱士。一邊飲酒一邊思念那些古代的隱士。
- 千載撫爾訣:撫,遵循。訣,方法,這裏指前人的高風亮節。雖與他們相隔千年,仍能遵循他們的高風亮節。
- 檢素不獲展:檢,約束。素,平素的志願。平素的志願不能實現。
- 厭厭竟良月:厭厭(yān yān):同「懨懨」,精神不振的樣子。竟,終。在美好的時光中一直精神不振。
翻譯
春雨均勻地潤澤了整個春季,而現在已是清涼爽快的素秋時節。露珠凝結,空氣中沒有遊動的霧氣,天空高曠,風景清澈明麗。山巒中聳立着超凡出衆的山峯,遠遠眺望都奇妙絕倫。芬芳的菊花在樹林中開放,光彩奪目,青松排列在山岩上,如同一頂頂帽子。心中懷着這般堅貞秀美的姿態,在霜雪中卓然獨立,成爲傑出的典範。一邊飲酒,一邊懷想着古代的隱士,雖與他們相隔千年,卻依然能追慕他們的高風亮節。可平時的志願難以實現,在這美好的秋月下,只能一直無精打采地度過。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秋天的美好景緻,通過對秋景中菊花與青松的描寫,賦予它們堅貞秀美的品格,表達詩人對這種品質的讚賞與嚮往。開篇描寫春秋不同季節特點,爲後文寫秋日景色做鋪墊。接着仔細刻畫秋天景色,天高雲淡、山峯奇絕、菊耀鬆立,營造出一種清幽高遠的意境 。「懷此貞秀姿,卓爲霜下傑」將菊花和青松視爲堅貞高潔的象徵,借物言志,暗示自己的人生追求。「銜觴念幽人」等句則表明詩人對古代隱士的追慕,感慨自己無法實現理想志願的消沉情緒。整首詩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語言質樸卻蘊含深刻的人生情感與追求,體現了陶淵明詩歌自然清新、意境深遠的風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