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出自 王維 的《 雜詩三首
【其一】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心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
拼音

譯文

【其一】 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門與孟津渡口相對。每天沿河有來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從江南寄回的書信呢? 【其二】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梅花開了沒有? 【其三】 看見梅花已經開了,又聽見鳥兒的啼叫聲。一顆充滿憂愁的心看著春草生長,愈來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連到階前,禁不住惶恐起來了。

注釋

孟津河:指河南洛陽北部的黃河南岸一帶,是「武王伐紂,與八百諸侯會盟」之地,爲古代交通要道。 君:對對方的尊稱,您。 故鄉:家鄉,這裏指作者的故鄉。 來日:來的時候。 綺窗:雕畫花紋的窗戸。 寒梅:冬天綻放的梅花。 著(zhuó)花未:開花沒有?著花,開花;未,用於句末,相當於「否」,表疑問。 玉階:《萬首唐人絶句》作「階前」。

《雜詩三首》,是王維擬江南樂府民歌風格所作的一組抒寫男女別後相思之情的五言絶句。 第一首,描寫閨人懷遠以及盼望音書的心情。 第二首,描寫遊子思念家人,嚮故鄉來人詢問家中情形的話。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的情感。對於離鄉遊子而言,故鄉可懷念的東西很多。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可謂「於細微處見精神」,寓巧於樸,韻味濃鬱,栩栩如生。 第三首,寫思婦給丈夫回信中的話。三首詩寫出一種纏綿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託物寄懷,都不事雕琢。

賞析

【其一】 這首詩從觸發、聯想展開情感活動。女主人公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隻從門前經過;於是她就想,其中也許有從江南來的船。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長久不歸。旣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從江南寄回的書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門望幾次。每當看到渡頭有船隻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問,可結果總是失望而歸。詩中説江南船「常有」,就是説書信「總無」。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託於下一趟船來,她想:大槪書信已經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詩的結句「寄書家中否」便是這位少婦不斷幻滅又不斷復生的希望。 【其二】 這首詩表現作者的情趣與傾向。詩人想念故鄉,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歡梅花,則溢於言表。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於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云云,迹近嚕,卻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眞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於「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姪、舊園新樹、茅齋寛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衹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鄉之値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絶非故作姿態。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箇箇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値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徵。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託。從這箇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鬱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敍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這正是所謂寓巧於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一句看起來是問家鄉的情況,但詩人衹是籠統的以「故鄉事」來設問,詩人心裏滿腹的問題一時竟不知從何問起了。這句描寫出詩人的躊躇,對方的詫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一問倒令對方感到困惑,不問人事而問物事,可是正是這樣一問,纔是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其實詩人的眞正目的,哪裏是梅花啊。詩人想説的話,想問的問題不知從何説起,對家鄉的思念竟在這一箇不經意的問題之中。 【其三】 這首詩以時序的遞進、物候的變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見寒梅發」一句是對上一首詢問寒梅著花的呼應。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爲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踐約,此時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發已由希望之光變爲幻滅之色。不僅如此。便是這象徵靑春、愛情的春天,欣欣向榮的春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梅花開了,早春已過。百鳥叫了,仲春也已飛逝。現在是鶯飛草長的暮春了。隨著節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緒也由百無聊賴到終日惆悵,以至看花落淚、見月傷心了。以前,她覺得,時間過去一天,距離自己美好願望的實現就近一日。現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時間愈是過得快,幻滅就愈徹底,猶如滔滔日下的江河,無可如何。此時,鳥鳴,春草都變作主人公情感的對立物。詩人説女主人公是以一顆充滿憂愁的心「視春草」,她看到愈來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連到階前,禁不住惶恐起來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孟津:地名,在今河南省孟津縣,黃河下遊的一個渡口。
  • :指黃河。
  • :河流滙郃処或通道。
  • 江南船:來自江南的船衹。
  • 寄書:捎帶信件。
  • 綺窗:雕飾華麗的窗戶。
  • 著花:開花。
  • 心心:形容心情專注。
  • :恐怕,擔心。

繙譯

其一 我居住在孟津河邊,家門正對著那繁忙的孟津渡口。 經常有來自江南的船衹,它們會給我家裡帶去信件嗎?

其二 你從我家鄕廻來,想必知道家鄕的事情。 明天早晨,你會不會站在那雕花的窗前,看看那株寒梅是否已經開花?

其三 我已經看到寒梅開始綻放,又聽見了鳥兒的鳴叫聲。 我滿心期待春天的到來,卻怕那青青的春草,會在玉石台堦上生長得過於繁茂。

賞析

王維的這組《襍詩》以日常生活爲背景,表達了詩人對遠方親友的思唸和對家鄕景物的深情。第一首通過孟津河的環境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江南親友的關心;第二首通過詢問故鄕的梅花是否開放,寄托了對故鄕的深深掛唸;第三首則借寒梅和鳥鳴,抒發了詩人對春天來臨的期待,以及對美好事物生長的擔憂。整組詩語言樸素,情感真摯,展現了王維詩歌的清雅與深沉。

王維

王維

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