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如今話說漁樵,算也是英雄了処。
茅廬諸葛親曾住。早賺出抱膝樑父。笑談間漢鼎三分,不記得南陽耕雨。
嘆西風捲盡豪華,往事大江東去。徹如今話說漁樵,算也是英雄了處。
拼音
譯文
諸葛亮曾親自以草屋爲家,抱膝長吟,從容瀟灑,可惜早早被劉備騙出山來經營天下。他談笑間輕而易舉地奠定了三分漢室的格局,卻忘了南陽在雨中耕作的舊日生涯。
【幺】感嘆那西風捲盡了歷史的風流繁華,往事隨着大江滾滾東去。一直到現在,漁夫樵子還談起諸葛亮的傳說和佳話,大概也算是英雄的一種結局吧。
注釋
正宮:宮調之一。鸚鵡曲:曲牌名,屬北曲。赤壁:在今湖北蒲圻縣長江南岸,三國時孫權、劉備合兵在此大破曹操的軍隊。
賺:賺的本義是賣而贏利,引申爲誑騙。元曲中的“賺”多使用誑騙一義。抱膝:手抱住膝蓋,安閒的樣子。史書記諸葛亮隱居時,“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樑父:本指《梁父吟》,相傳爲諸葛亮所作,這裏代指諸葛亮。
漢鼎三分:將漢帝國一分爲三。鼎,舊時視作國家的重器,比喻政權。
南陽:漢代郡名,包括今湖北襄樊及河南南陽一帶。諸葛亮早年曾在南陽隱居耕作。
幺:戲曲術語。北曲中連續使用同一曲牌時,爲避免重複,後面各曲不再標出曲牌名,簡稱“幺篇”或“幺”。與南曲中的“前腔”相同。
徹:直到。
序
《鸚鵡曲·赤壁懷古》是元代散曲家馮子振創作的一首散曲。曲中寫了諸葛亮被劉備勸誘出南陽草廬,輔助其三分天下,卻忘記了原來的出處,功成之後未能歸去;幺篇中感嘆英雄業績已被長江波濤淘洗一空,只是那些漁夫樵子還偶然談起。全曲以善意的嘲諷統領,對於諸葛亮的智慧採取了平視甚至俯視的態度,構思立意奇特而獨到,對歷史興亡和功業成敗表現了幻滅感和惋惜情緒。
賞析
歷代以“赤壁懷古”爲題的作品,多以周瑜爲歌頌對象,並且總要正面寫到赤壁戰爭。譬如杜牧的《赤壁》詩、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等。而馮子振這支散曲則立意翻新,他撇開周瑜,而以諸葛亮爲追懷對象;他並不去寫赤壁戰爭,而只着重評價諸葛亮的出處行藏。
歷代以諸葛亮爲追懷對象的作品,又多數是抱着盡情歌頌的態度,因爲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品質以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絕代才智確實感動了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墨客騷人。譬如杜甫,就在詩作中追懷諸葛亮,並作了很高的評價,他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蜀相》)、“三分割據紓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詠懷古蹟五首》)。此後的白居易、元稹、陸游等人,在歌頌諸葛亮時,也無不貫串了以忠孝爲本、以仁義爲懷、積極入世、建功立業的儒家精神。馮子振的這支散曲則不同,他在創作思想上就已經跳出了儒家的標準,與先秦的道家以及魏晉玄學一脈相承。因此,此曲在立意構思上必然另闢蹊徑,而別具一格。
“茅廬諸葛親曾住,早賺出抱膝樑父。”諸葛亮二十七歲以前隱居在南陽郡鄧縣西南之隆中(今湖北襄陽西),抱膝長嘯,好爲《梁父吟》。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殷勤禮遇,將他請出山來,大展經綸,匡扶漢室。這種君臣遇合,一向是被人們所稱道、羨慕的。但散曲中卻用一“賺”字,意味深長。散曲作者將劉備的三顧茅廬看作一種騙術,諸葛亮如此足智多謀,竟也被騙,被利用,去爲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間的非議之意十分明顯。對諸葛亮採取非議、嘲笑的態度,在元曲作家中也不只馮子振一人。馬致遠《嘆世》雲:“三顧茅廬問,高才天下知,笑當時諸葛成何計?”查德卿《懷古》:“八陣圖名成臥龍……霸業成空,遺恨無窮。”王仲元《嘆世》:“笑他臥龍因甚起?不了終身計。貪甚青史名?”不如“棄卻紅塵利”。但是,將劉備三顧茅廬看作一種騙術卻是馮子振的獨創。作者對諸葛亮的非議之意表現出了崇道非儒的思想。儘管他對於諸葛亮的才智功業不予否定,仍然讚歎諸葛亮作爲政治家、戰略家的“談笑間漢鼎三分”的偉大風度,但是對於諸葛亮“不記得南陽耕雨”的思想境界卻不以爲然。諸葛亮的全副精力捲入了政治鬥爭,忘記了好雨時節躬耕南陽的隱士生涯,忘記了“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隱士初衷,作者對此,不無惋惜之情,這與前句的“賺”字一對照,就更爲清楚。
幺篇則拓展視野,從前面敘評諸葛亮推而廣之,對歷史長河中一切英雄人物發感慨:“嘆西風捲盡豪華,往事大江東去。”歲月無情,青春易逝,一切英雄豪舉,錦繡功名,都被時間的浪花淘盡,被歷史的波濤吞沒。諸葛亮縱使豪雄偉大,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只能成爲過去。“徹如今話說漁樵,算也是英雄了處。”諸葛亮的功名業績及其處世爲人,自從他初出茅廬開始,便流傳到如今,一直成爲漁夫、樵夫談論的話題。往日的英雄豪舉,能被歷代的漁夫樵夫傳爲佳話,說明英雄還沒有被歷史所忘懷,還能在人類前進的腳步聲中留下一點餘響,這也可以算是英雄們所應得的結局和報償。這裏既有對諸葛亮悲劇性的一生充滿同情,又有對歷代興亡、功名成敗總歸虛幻的感喟。
抱着老莊的出世態度來非議儒家的功名忠孝,是元代散曲中的一股創作思潮。這股思潮的產生,與元代吏治黑暗、宦海風波有關,與大批文人仕途失意、理想破滅有關,也與元代佛、道大興,遁世、虛無思想普遍氾濫有關。
全曲以善意的嘲諷統領,對於諸葛亮的智慧採取了平視甚至俯視的態度,構思立意奇特而獨到,表現了元代知識分子懷才不遇而流露出來的虛無、低沉的情緒。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鸚鵡曲:一種曲牌名。
- 赤壁懷古:赤壁,地名,位於今湖北省赤壁市,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發生地。懷古,即懷唸古代。
- 馮子振:元代詩人。
- 茅廬:簡陋的草屋,這裡指諸葛亮早年隱居的地方。
- 諸葛:即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 賺出:引誘出來。
- 抱膝梁父:指諸葛亮早年隱居時的形象,抱膝而坐,梁父即梁父吟,諸葛亮喜歡吟詠的詩。
- 漢鼎三分:指三國時期,漢朝分裂爲魏、蜀、吳三個國家。
- 南陽耕雨:南陽,地名,諸葛亮早年隱居的地方。耕雨,指辳耕生活。
- 徹:直到。
- 話說漁樵:指漁夫和樵夫的閑談,這裡指諸葛亮的故事被後人傳頌。
繙譯
諸葛亮曾經住在簡陋的茅廬中,早早地被引誘出來,抱膝吟詠梁父吟。在笑談之間,漢朝分裂成了三個國家,卻忘記了在南陽的辳耕生活。
感歎西風卷走了昔日的繁華,往事如同大江東去,一去不複返。直到今天,諸葛亮的故事仍然被漁夫和樵夫傳頌,這也算是英雄的一種歸宿了。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諸葛亮的懷唸,表達了對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詩中“笑談間漢鼎三分”描繪了諸葛亮在三國鼎立中的重要作用,而“往事大江東去”則抒發了對歷史長河中英雄事跡的緬懷。最後,“徹如今話說漁樵”一句,既展現了諸葛亮故事的流傳之廣,也暗示了英雄雖逝,但其精神永存於民間。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豐富,是對歷史英雄的深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