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供寨木無桑柘,爲著鄉兵絕子孫。

出自 杜荀鶴 的《 亂後逢村叟
經亂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傷魂。 因供寨木無桑柘,爲著鄉兵絕子孫。 還似平寧徵賦稅,未嘗州縣略安存。 至於雞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獨倚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亂後:戰亂之後。
  • :遇到。
  • 村叟:村中的老人。
  • 經亂:經歷了戰亂。
  • 衰翁:年老體衰的老人。
  • 破村:荒廢破敗的村莊。
  • 何事:什麼事。
  • 傷魂:傷心至極。
  • 因供:因爲供應。
  • 寨木:築寨用的木料。
  • 桑柘:桑樹和柘樹,這裏指村民賴以生存的樹木。
  • :徵召。
  • 鄉兵:地方武裝。
  • 絕子孫:斷絕了後代。
  • 平寧:和平時期。
  • 徵賦稅:徵收賦稅。
  • 未嘗:未曾。
  • 州縣:地方官府。
  • 略安存:稍微有所安頓。
  • 雞犬:家禽家畜。
  • 星散:分散,比喻離散。
  • 獨倚門:獨自靠在門上。

翻譯

戰亂之後遇到村中的老人,他住在荒廢破敗的村莊裏,村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讓人傷心至極。因爲供應築寨用的木料,村裏的桑樹和柘樹都被砍光了,爲了徵召地方武裝,老人的子孫都被徵召走了,斷絕了後代。即便是在和平時期,也要徵收賦稅,地方官府未曾給予任何安頓。家禽家畜都已離散,日落時分,老人獨自靠在門上。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戰亂後農村的淒涼景象,通過老人的遭遇反映了戰爭給普通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詩中,「經亂衰翁居破村」一句,即勾勒出戰亂後農村的荒涼與破敗。後文通過「因供寨木無桑柘」、「爲著鄉兵絕子孫」等句,進一步揭示了戰爭對農村經濟的破壞和對人民生活的摧殘。結尾「日落前山獨倚門」則以老人孤獨的身影,象徵了整個村莊的孤寂與無助,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戰亂的控訴和對和平的渴望。

杜荀鶴

杜荀鶴

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石臺縣貢溪鄉杜村)人。晚唐詩人。相傳爲杜牧已出之妾所生,排行第十五,故稱杜十五。幼好學。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五代梁太祖(朱溫)時,授員外郎、知制誥;最後任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恃強胡爲。工於詩,有“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之句。天佑初卒。著有《唐風集》三卷,顧云爲之序,“其壯語大言,則決起逸發,可以左攬工部袂,右拍翰林肩。”。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列有“杜荀鶴體”。 ► 3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