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出自 李白 的《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靑。
拼音

譯文

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就是送別客人的勞勞亭。 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所以纔不催這柳條發靑。

注釋

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爲古時送別之所。《景定建康志》:「勞勞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別之所。吳置亭在勞勞山上,今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江南通志》:「勞勞亭,在江寧府治西南。」 勞勞:憂愁傷感貌。此指勞勞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靑。」句: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大略是取「留」「柳」諧音。這裏詩人把春風人格化。知,理解;遣,讓。

《勞勞亭》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絶。此詩幷非寫勞勞亭的春光,而是因地起意,藉景抒情,以亭爲題來表達人間的離別之苦。前兩句以極其洗練的筆墨、高度槪括的手法,破題點旨,將天下人間離別傷心情懷全都聚集到勞勞亭;後兩句則轉換視角,別出心裁,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知有情,使它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更進一步地烘託離別的傷情。全詩語言明快自然,風格清新俊逸,移情於景,託物言情,造意新巧,落想奇特,迂回曲折,蘊藉深婉。

賞析

此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詩人以極其洗練的筆墨、高度槪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點題旨。單就句意而言,這兩句就是屈原《楚辭·九歌·少司命》所説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和江淹《別賦》所説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詩人旣以亭爲題,就超越一步、透過一層,不説天下傷心事是離別,衹説天下傷心處是離亭。這樣直中見曲,越過了離別之事來寫離別之地,越過了送別之人來寫送別之亭,立言就更高妙,運思就更超脫。而讀者自會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過,這首詩的得力之處卻非上面這兩句,而是它的後兩句。在上兩句詩裏,詩人爲了有力地展示主題、極言離別之苦,指出天下傷心之地是離亭,也就是説天下傷心之事莫過於離別,已經把詩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沒有什麽話好説,沒有進一步盤旋的餘地了。如果後兩句衹就上兩句平鋪直敍地加以引伸,全詩將纖弱無力,索然寡味。而詩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條未靑之景,陡然轉過筆鋒,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靑」這樣兩句,別翻新意,另辟詩境。 這一出人意表的神來之筆,出自詩人的豐富聯想。《文心雕龍·物色篇》説:「詩人感物,聯類不窮。」詩思往往是與聯想俱來的。詩人在構思時,要善於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聯類越廣,轉折和層次越多,詩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尋味。王之渙的《送別》詩「楊柳東風樹,靑靑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爲別離多」,也是從楊柳生意,構思也很深曲;但就詩人的聯想而言,只不過因古時有楊柳送別習俗,就把送別與楊柳這兩件本來有聯繫的事物聯繫在了一起,而詩中雖然説到楊柳是「東風樹」,卻沒有把送別一事與東風相聯。李白的這兩句詩卻不僅因送別想到折柳,更因楊柳想到柳眼拖靑要靠春風吹拂,從而把離別與春風這兩件本來毫不相干的事物聯在了一起。如果説王詩的聯想還是直接的,那麽李詩的聯想則是間接的,其聯想之翼就飛得更遠了。 應當説,在古代詩歌中,從送別寫到折柳,在從折柳寫到春風的詩,幷非絶無僅有。楊巨源的《折楊柳》詩「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嚮手中吹」,寫得也具見巧思,但與李白這兩句相比,就顯得巧而不奇。李白的這兩句詩是把聯想和奇想結合爲一的。詩人因送別時柳條未靑、無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這是春風故意不吹到柳條,故意不讓它發靑,而春風之所以不讓柳條發靑,是因爲深知離別之苦,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面。從詩人的構思説,這是聯想兼奇想;而如果從藝術手法來説,這是託物言情,移情於景,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知有情,使它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爲我,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 與李白的這首詩異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隱的《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其一:「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似惜長條。」對照之下,兩詩都以離亭爲題,都是從離別想到楊柳,從楊柳想到春風,也都把春風寫得深知離別之苦,對人間的離別滿懷同情。但兩詩的出發點相同,而結論卻完全相反:李白設想春風因不願見到折柳送別的場面而不讓柳條發靑;李商隱卻先説送別之人不忍折損楊柳的枝葉,再設想春風爲了讓人們在臨別之時從折柳相贈中表達一片情意,得到一點慰藉,而不惜柳條被人攀折。這説明,同一題材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構思、不同的寫法。詩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飛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無限廣闊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勞勞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爲古時送別之所。「勞勞」(láo láo),憂愁傷感貌的意思。

翻譯

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就是這勞勞亭了,它是人們送別的地方。 春風也瞭解離別的痛苦,不肯讓柳條早早地發青。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離別的悲傷情感。詩的前兩句直抒胸臆,指出勞勞亭是天下傷心之地,因爲這裏是人們送別的場所,離別本身就是一件讓人痛苦的事情。後兩句則巧妙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春風知道離別之苦,所以不讓柳條發青,因爲柳條一旦發青,人們就會折柳送別,更添離愁別緒。這種寫法,既富有想象力,又生動地表現了離別的悲傷之情,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讓人更容易感受到詩人所要表達的那種深沉的憂傷。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