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風月好,卻繞剡溪回。

昔別黃鶴樓,蹉跎淮海秋。 俱飄零落葉,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見,蹭蹬遊吳越。 何處我思君,天台綠蘿月。 會稽風月好,卻繞剡溪回。 雲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臺。 荊門倒屈宋,樑苑傾鄒枚。 苦笑我誇誕,知音安在哉。 大盜割鴻溝,如風掃秋葉。 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 中夜天中望,憶君思見君。 明朝拂衣去,永與海鷗羣。
拼音

譯文

昔日你我在黃鶴樓分別之後,我一直遊離在淮海一帶,大好時光也全都虛度。想當年,你我在洞庭湖分離,如同洞庭湖的支流一樣分散各方,如同落葉一樣各自飄零。時值中年依然沒能再相見.失意的我獨自一人在吳越漫遊。我在什麼地方恩念你呢?是天台山的月光正在照耀着綠蘿的時候。會稽的風光是多麼美好,剡溪水在周圍縈迴。雲山彷彿是從那海上生出來,水清如鏡,人行走在水邊,就像是在鏡子中走來。自從北渡浙江以後,十年的時間都在楚王的宮殿樓臺上飲酒吟詩,沉醉不已。才智壓倒了那荊門的屈原、宋玉,也可以令梁園的鄒陽和枚乘傾倒。才華如此卓絕,卻不見知音在何處,對此我只能苦笑。而今時局動亂,安祿山叛軍猖獗,像秋風掃落葉一樣。而我卻不是那個可以拯救時局的人,只好在這屏風疊隱居。夜半時分,我仰望天空,思念着你啊,想要和你相見。明天我就要拂衣歸去了,從此以後永遠都要隱居避世了。

注釋

屏風疊:在江西廬山五老峯下,形狀像九疊屏風。 黃鶴樓:故址原在湖北武昌黃鵠礬上。 蹉跎:失時。 淮海:指今江蘇揚州一帶。 各散洞庭流:此句言如匯入洞庭湖的支流一樣各自分散。 蹭蹬:失意,不得志。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縣北。 綠蘿:即女蘿、鬆葛,地衣類植物。 會稽:今浙江紹興。 剡(shan音善)溪:在今浙江嵊縣南。 楚臺:楚地的樓臺。古楚地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和河南部分地區。 荊門:荊州荊門山。 倒:壓倒。 屈宋:屈原與宋玉,古代著名作家,他們都是荊州人。 樑苑:西漢樑孝王的兔園。 傾:超越。 鄒枚:鄒陽和枚乘,古代著名作家,他們都曾做過樑孝王的賓客。 夸誕:浮誇放誕。 大盜:指安祿山。 鴻溝:今河南賈魯河。曾是楚漢的分界線。 如風掃秋葉:此句形容安史叛軍破壞的厲害。 濟代:濟世。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世”爲“代”。 中夜:夜半。 永與海鷗羣:此句指歸隱。

《贈王判官時餘歸隱居廬山屏風疊》是一首酬贈詩,詩中抒寫了朋友間濃厚的情誼,也表達了懷才不遇之感慨,結尾兩句尤爲明顯。此詩令人體會到詩人的一顆執著而痛苦的心。

賞析

本篇歷敘與王判官聚散行跡,並因世亂而歸隱廬山屏風疊。其所以退也,非所謂“社稷蒼生曾不繫其心膂”(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乃報國無門也。 開篇“昔別黃鶴樓,蹉跎淮海秋”二句,飄然而來,寫的是公元726(開元十四年),詩人離開蜀中,自湖北順江而下,在金陵、揚州一帶漫遊的往事。屈指算來,流光已經過去整整三十年,自己仍然功業無成,一個“昔”,一個“蹉跎”,包含了無限的感慨。 “俱飄”二句,牽入王判官。自己與王判官分手,就像落葉隨風飄散,又像洞庭湖的諸多支派各自流向天之一方。 這一別就是多年。青年惜別,至中年仍未能相見。自己雖曾於公元742(天寶元年),得道士吳筠舉薦,應詔赴京,但至公元744(天寶二載),便爲讒言所中,而賜金還山。自己於是再次放浪江湖,漫遊吳越。這裏用了一個“蹭蹬”,蹭蹬者,失道也,反映出詩人政治上失意之後的悲憤心情。 當詩人政治上失意之時,只有美好的大自然能給詩人以心靈的慰藉。那天台山上翠綠的藤蘿,剡溪水面清朗的風月,海上變幻的雲山,水中清徹的倒影,無不令人心曠神怡,樂而忘返。然而置身於山水風月之間。有一件事詩人始終未能忘卻,那就是“思君”,時時思念自己的朋友王判官。 李白極重朋友交誼,尤致慨於知音之難得。詩人是很自負的,認爲自己的才氣,足可以傾倒生於荊州的屈原、宋玉,在樑孝王門下爲客的鄒陽、枚乘。但世人多笑我浮誇放誕,我的知音究竟在哪裏呢?言外之意,只有您王判官是我的知音,可惜這樣的知音是太少了。 “大盜’’以下急轉,由對往事的追憶轉入當前的現實。“大盜”者,竊國之盜也,指安祿山。“割鴻溝”言其侵佔地方之廣,“掃秋葉”言其爲害之烈。而被掃一方以“秋葉”喻之,也隱約可以見出詩人對唐軍軟弱渙散、缺乏戰鬥力的不滿。 “濟代”即濟世,唐人避李世民(唐太宗)諱而改。“吾非濟代人”是作者的憤激之言,“且隱屏風疊”是作者此時不得不作出的抉擇。這是一個痛苦的抉擇。越是這樣的時刻,詩人就越是企盼知音,思念自己的知心朋友,然而儘管夜中長望,仍然是思君不見,這更使詩人感到無限的孤獨和悵惘。但無論如何,詩人決心拂衣而去,立即踏上隱居的道路,永遠與自由飛翔的海鷗爲友。這一願望詩人曾經多次表述過,但詩人的初心是“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而這次的表述卻是面臨着國難當頭、自己卻不能有所作爲的痛苦現實,這對詩人的政治理想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此本詩的情調便於豪放和曠達之中又帶有激憤和傷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蹉跎(cuō tuó):虛度光陰,時間白白過去。
  • 蹭蹬(cèng dèng):遭遇挫折,不得意。
  • 荊門:地名,今湖北宜昌附近。
  • 屈宋:指屈原和宋玉,均爲古代著名文學家。
  • 梁苑:指梁園,古代著名的園林。
  • 鄒枚:指鄒衍和枚乘,均爲古代著名文學家。
  • 大盜:指強盜或叛亂者。
  • 鴻溝:古代中國的一條大河,比喻深重的隔閡或分裂。
  • 濟代:指能夠拯救時世,有作爲的人。
  • 屏風疊:指廬山的一個地方,李白隱居之處。
  • 海鷗:象徵自由和超脫世俗。

翻譯

昔日我們在黃鶴樓分別,我在淮海虛度了許多秋光。 我們都像落葉一樣四處飄零,各自分散在洞庭湖一帶。 中年以後我們未能相見,我在吳越一帶遭遇挫折遊歷。 我在何處思念你呢?在天台山的綠蘿月下。 會稽的風光雖好,我卻繞道剡溪返回。 雲山彷彿從海上涌現,人物如同從鏡中走來。 一次渡過浙江向北,十年間沉醉在楚臺。 荊門之地屈原宋玉的才華橫溢,梁園之中鄒衍枚乘的文采飛揚。 我苦笑着自誇,但知音在哪裏呢? 大盜割據鴻溝,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 我不是能夠拯救時世的人,暫且隱居在廬山的屏風疊。 半夜在天中望月,思念你渴望相見。 明天一早我將拂衣而去,永遠與海鷗爲伴。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在隱居廬山時贈給王判官的作品,表達了他對往事的回憶和對友人的思念。詩中,李白以「落葉」自比,形象地描繪了自己和友人飄零的命運。他通過對比會稽與剡溪的風光,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欣賞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詩的後半部分,李白以「大盜割鴻溝」暗喻時局的動盪,表明自己無力改變現狀,選擇隱居。最後,他以「海鷗」爲喻,表達了對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對世俗的超脫。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開闊,展現了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