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出自 老子 的《 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拼音

譯文

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佈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注釋

小國寡民:小,使……變小,寡,使……變少。此句意爲,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 使:即使。 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什伯,意爲極多,多種多樣。 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輕易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事。 徙:遷移、遠走。 輿:車子。 甲兵:武器裝備。 陳:陳列。此句引申爲布陣打仗。 結繩:文字産生以前,人們以繩記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句:使人民認爲他們的食物可口,服裝美麗,居所安定,民俗歡愉。

賞析

小國寡民是老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著回復到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時代,在那裏,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戰爭和掠奪,沒有文化,也沒有兇悍和恐懼。這種單純的、質樸的社會,實在是古代農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繪。胡寄窗説:「我們硏究老子小國寡民思想,要分析産生這種理想的階級根源、時代因素以及其所企圖要解決的問題。所謂小國寡民是針對當時的廣土眾民政策而發的。他們認爲廣土眾民政策是一切禍患的根源。作到小國寡民便可以消弭兼幷戰爭,做到‘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便可以避免因獲取物質資料而釀成社會紛擾的工藝技巧,‘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便可以取消使民難治的智慧,而且結繩以記事的方法來代替;便可能使人安於儉樸生活,不爲奢泰的嗜欲所誘惑;便可以使人民重死而遠徒,以至老死不相往來,連舟車等交通工具都可一幷廢除。他們不了解,廣土眾民政策是社會生産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時,新的生産關繫要求一箇全國統一的地主政權這一歷史任務在各大國的政策上的反映。」但是老子「忘記了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原始‘樂園’中,幷沒有甘食美服,也沒有代他們生産甘食美服的被剝削的人。老子作者盡管在世界觀上是唯物主義的,而在社會觀上特別是在經濟問題的看法上卻陷入於唯心主義的幻想。」這箇批評是中肯的。老子面對急劇動蕩變革的社會現實,感到一種失落,便開始懷念遠古蒙昧時代結繩記事的原始生活,這是一種抵觸情緒的發泄。晉朝時陶淵明寫了一篇傳誦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記》,應該講,此文顯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內容的影響。這是一箇美麗的幻想,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社會黑暗的不滿,反映了人民擺脫貧困和離亂的願望。在這一點上,老子和陶淵明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