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乏大葯資,山林跡如掃。

出自 杜甫 的《 贈李白 · 五古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 野人對羶腥,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 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
拼音

譯文

旅居東都的兩年中,我所經歷的那些機智靈巧的事情,最使人討厭。 我是個居住在郊野民間的人,但對於發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連粗食都吃不飽。 難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飯,使臉色長得好一些嗎? 我感到最困難的是缺乏鍊金丹的藥物(原材料),在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掃帚掃過了一樣,連藥物的痕跡都沒有了。 您這個朝廷裏才德傑出的人,脫身金馬門,獨去尋討幽隱。 我也要離開東都,到梁宋去遊覽,到時我一定去訪問您。

注釋

客:旅居他鄉。 東都:指洛陽。隋朝與唐朝置都長安,洛陽被稱爲東京或東都。 歷:經過。 厭:厭惡。 機巧:機智靈巧。 對:對頭,敵手。 羶腥:指肉食。牛羊等草食性動物稱羶,魚鱉等水族稱爲腥。 豈:難道。 無:沒有。 青精飯:民間食品,又稱烏米飯,唐代即有。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 苦:因某種情況而感到困難。 大藥:道家的金丹。 金閨:金馬門的別稱,亦指封建朝廷。 彥:舊時士的美稱。《孔安國傳》:“美士曰彥。” 幽討:意爲尋討幽隱。 瑤草:仙草,也泛指珍異之草。漢東方朔《與友人書》:“不可使塵網名韁拘鎖,怡然長笑,脫去十洲三島,相期拾瑤草,吞日月之精華,共輕擧耳。”

杜甫給李白寫過兩首贈別詩,這是第一首,爲五言古詩,是杜甫贈李白最早的一首詩,被選入《全唐詩·卷二百一十六》第三首。唐玄宗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杜甫在東都洛陽,李白受詔供奉翰林,被高力士譖言排斥而遠離京都,漫遊齊魯,與杜甫相會,故寫此詩。李白託鸚鵡以賦曰:“落羽辭金殿,是脫身也。”是年,李白從高天師授籙,同時事華蓋君,隱王屋山艮岑。因此說“脫身事幽討”。 此詩共分兩段,前八句爲一段,後四句爲一段。第一段八句爲自敘,表達厭都市而羨山林之情。第二段四句方提及李白,表明願共同歸隱之志。全詩表達作者了對都市生活的厭惡和對隱居山林的羨慕之情。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