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出自 杜甫 的《 南鄰
錦裏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慄未全貧。 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對柴門月色新。
拼音

注釋

南鄰:指杜甫草堂南鄰朱山人。 錦裏:錦裏:指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頭巾。 芋慄:橡慄。因其形似芋艿,故名。一說指芋艿和橡慄。 賓客:一作“門戶”。 階除:指臺階和門前庭院。 深:一作“添”。 航:小船。一作“艇”。 村:一作“山”。暮:一作“路”。 對:一作“送”。柴門:一作“籬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錦裏先生:指住在錦裏(成都的別稱)的先生,這裏指杜甫的朋友。
  • 烏角巾:黑色的頭巾,古代士人的一種服飾。
  • 芋粟:芋頭和栗子,這裏泛指莊稼。
  • 不全貧:不算貧窮,生活還算過得去。
  • 階除:臺階和庭院。
  • :溫順,這裏指鳥雀不怕人。
  • 野航:指小船。
  • 恰受:剛好容納。
  • 柴門:簡陋的門,這裏指杜甫朋友的家。

翻譯

錦裏的先生戴着黑色的頭巾,雖然園子裏只種了芋頭和栗子,但生活並不算貧窮。 孩子們習慣了看到賓客,總是高興地迎接,鳥雀在臺階和庭院中覓食,對人很是溫順。 秋天的河水才四五尺深,小船剛好能容納兩三個人。 在白沙和翠竹環繞的江村傍晚,我們相對站在簡陋的門前,月光灑下,顯得格外清新。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成都郊外訪問友人的情景,通過平淡而真實的細節展現了田園生活的寧靜與和諧。詩中「錦裏先生烏角巾」一句,既點明瞭地點,又描繪了友人的形象。後文通過對兒童、鳥雀、秋水、小船等自然景物的描寫,傳達出一種恬淡自足的生活態度。結尾的「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對柴門月色新」則以景結情,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美好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和讚美。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