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

出自 杜甫 的《 賓至
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 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幽棲:隱居。
  • 地僻:地方偏僻。
  • 經過:來訪。
  • 老病:年老多病。
  • 人扶:有人攙扶。
  • 再拜:再次行禮,表示尊敬。
  • 文章:文學作品。
  • 驚海內:震驚全國。
  • 漫勞:徒勞,白費。
  • 車馬:指貴客。
  • 江干:江邊。
  • 竟日:整天。
  • 淹留:停留。
  • 佳客:尊貴的客人。
  • 百年:一生。
  • 粗糲:粗糧。
  • 腐儒:自謙之詞,指自己。
  • 供給:招待。
  • 乘興:趁着興致。
  • 藥欄:種藥的園子。

翻譯

我隱居的地方偏僻,很少有人來訪,年老多病,有人攙扶才能行禮,實在難以再次拜謝。 我哪裏有什麼文章能夠震驚全國,只是白白地讓貴客的車馬停在江邊。 整天留着尊貴的客人在此坐着,我這一生只能用粗糧來招待,真是自愧不如。 如果您不嫌棄野外沒有好的招待,那麼請您趁着興致再來看看我種的藥園吧。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杜甫對自己隱居生活的感慨和對來訪貴客的歉意。詩中,「幽棲地僻」和「老病人扶」描繪了杜甫的隱居環境和身體狀況,而「豈有文章驚海內」則是自謙之詞,表達了他對自己文學成就的謙遜態度。後兩句則展現了杜甫對客人的尊重和歉意,以及他樸素的生活方式。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展現了杜甫的人格魅力和文學才華。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