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拼音
譯文
萬千楓林被霜打過煥發鮮亮的紅色,紅軍戰士一腔怒火直衝雲天。大霧籠罩龍岡深暗的連綿羣峯,我軍齊聲高呼,前線殺敵並活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敵兵又來侵犯,狼煙四起遮掩了半邊天。我將喚醒千百萬的工農大衆,同心協力齊努力,那時不周山下紅旗遍插迎風招展。
注釋
霜天:這裏指冬天。秋冬都有霜,故可統稱“霜天”。
爛漫:光彩分佈貌。《文選》卷十五張衡《思玄賦》:“爛漫麗靡”。
天兵:指紅軍。
霄漢:高空。霄,雲氣;漢,天漢,即天河。雲氣和天河都是在高空,所以用來表示高曠至極的天際。
龍岡:龍岡頭墟的簡稱,在江西省寧都、吉水、吉安、泰和、永豐諸縣之間,地屬永豐縣。山巒重疊,形式極險。
千嶂:許多高山。宋范仲淹《漁家傲》:“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張輝瓚:國民黨第十八師師長,兼任江西剿匪總指揮,俘虜後被憤怒的羣衆斬首,其頭裝在木籠內扔入贛江。
二十萬軍重入贛:敵人發動第二次“圍剿”時,總兵力20萬,何應欽任總司令。
風煙:猶風塵,杜甫《秋興》:“萬里風煙接素秋。”
天半:半空。
不周山:不周山爲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據王逸注《離騷》,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訓》均考不周山在崑崙山西北。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但不周山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不周山具體在哪裏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帕米爾高原。
賞析
此詩作於1931年早春,其時正值冬春交替之節令。毛澤東所領導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呈現出一派萬千林木被霜染紅,爛漫盛開之景。雖有寒意卻處處給人有溫暖如春之感,詩人筆下根據地的冬天生機盎然,就在這勃勃向上的畫面中,冬日正義的肅殺之氣正嚴陣以待。因爲就在此時,在1930年的歲尾,蔣介石調集約十萬大軍以僞江西省主席、國民黨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爲總司令官,第18師師長張輝瓚爲前線總指揮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大“圍剿”。此詩前二行正藝術地集中再現了當時的處境以及士氣高昂之情。
紅軍戰士不僅僅是一腔怒火衝雲端,而且爲保衛家園在偉大舵手的親自指揮下沉着迎戰。在詩中第三、第四、第五句中生動凝鍊地再現了戰鬥場面,雖未正面詳細描寫激戰情況,但詩人凌雲健筆先點出龍岡大霧,暗示給讀者一種毛主席一貫的“誘敵深入”伏擊之的戰略戰術,然後是戰士的歡呼聲,最後進抵戰局之結果,並乾乾脆脆地用一個具體細節指明活捉敵軍前線總指揮張輝瓚,猶如王昌齡的“已報生擒吐谷渾”。而當時的情形也的確如此,毛主席親自指揮紅一方面軍的一、三兩個軍團,共四萬人,先是後撤,於12月下旬將敵軍先頭部隊誘至根據地中部,緊接着於1930年最後一天在龍岡作伏擊殲敵之戰,結果一舉擊潰敵軍並活捉張輝瓚及敵部九千人。新年伊始,再度乘勝攻擊,至1931年1月3日,共殲敵軍一半以上。迎來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本詩上半闋是詩人喜聞龍岡之戰大捷的當晚一氣寫成的,第三句原爲“喚起工農千百萬”,而後在次年春,當詩人聞敵人將結集更大兵力作第二次大“圍剿”時,心潮起伏,英邁難平,遂一氣補寫出整首詩的下半闋。完稿後,毛澤東發現上下兩闋都有“喚起工農千百萬”之句,便將上半闋的第三句改爲“霧滿龍岡千嶂暗”。
由此可見,此詩上半闋寫作戰的勝利,下半闋卻是再發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戰之決心。
序幕一揭,國民黨又以雙倍兵力捲土重來,滾滾狼煙遮沒了半個天空,真有“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面對重兵來犯,如何迎敵,詩人仍然滿懷信心,運籌帷幄,最後三句一口氣豪邁道出:“喚起千百萬勞苦大衆齊心協力奮勇向前,那時紅旗就會插遍整個中國”,同時也表明作者一貫的思想:放手發動羣衆,人民戰爭、革命戰爭是羣衆的戰爭等等。
最後一行,詩人活用了中國古代神話中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在他眼裏,共工是勝利者,是敢於革命的英雄,共工以頭觸山就比喻爲紅軍將士最終將推翻蔣家王朝,毛主席不愧爲一位有預見性的詩人,他在最艱苦的歲月已看到遙遠的勝利的曙光。猶如一位美國詩人龐德所說,真正的“詩人是一個種族觸角。”唯有這樣的詩人才有最靈敏的觸鬚,纔有預見性,纔可能比所有人提前預感到自己民族的歡樂、勝利、痛苦、悲哀、不幸及災難。毛主席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他已感覺到了這一切,勝利只是指日可待的事。
此詞中出現了兩組“紅“字詞組:”紅爛漫“”紅旗亂“。取得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已是一九三一年的元月,此時已進入冬季,是萬木蕭條的日子,應該不會出現“萬木霜天紅爛漫”的情景,但在這裏毛主席着意謳歌的不是山河形勝而是人和。小試牛刀即以弱勝強,以寡敵衆,使他看到了“紅色”的希望,他的喜悅之情當難以言表,沒有什麼再好的詞語能夠幫助他表述這份成功的快樂,惟有“紅爛漫”才足以把他在取得勝利後的歡欣之情濃縮於霜天中的萬木。
目睹勝利了的紅軍將士在龍岡的重山疊嶺之下,揮舞紅旗,歡慶勝利。毛主席想到了三千年前那位“與顓頊爭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的氏族首領共工氏,在他眼中,被喚起的千百萬工農羣衆,每一個人都成了能使得“天柱折,地維絕”的大英雄,這些大英雄們將與他一道砸碎黑色鎖鏈,建立紅色政權。如果說這是他人民戰爭思想的萌芽,那麼後來也正是他人民戰爭的光輝思想,領導中國人民戰勝了日本侵略者打垮了蔣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嶂(zhàng):直立像屏障的山峯。
- 贛(gàn):江西省的簡稱。
翻譯
萬千楓林被霜打過煥發鮮亮的紅色,紅軍戰士們的怒氣直衝雲天。大霧籠罩龍岡,衆多的山峯顯得昏暗,戰士們齊聲高呼,前方已經活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敵軍又重新進攻江西,風煙滾滾從半空中撲來。我們喚起千萬工農大衆,同心協力一起戰鬥,在不周山下,紅旗招展,亂紛紛地飄舞。
賞析
這首詞上闋描繪了紅軍在第一次反「圍剿」中的勝利場景,展現了紅軍的英勇和氣勢。下闋則強調了喚起工農大衆共同戰鬥的重要性,表達了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勝利的信心。整首詞氣勢恢宏,語言簡潔有力,生動地表現了革命鬥爭的激烈和人民羣衆的偉大力量。萬木霜天的景象烘托出紅軍的豪邁氣概,「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表現了戰鬥的勝利和戰士們的喜悅。下闋中「二十萬軍重入贛」展現了敵人的來勢洶洶,而「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則體現了人民羣衆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最後「不周山下紅旗亂」描繪了革命的蓬勃發展和勝利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