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複曏西。

出自 李華 的《 春行寄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拼音

譯文

宜陽城下春草茂盛,澗水東流右轉向西。秀美樹木無人欣賞,奇異花草獨自凋零。山路蜿蜒春光爛漫,然而行人稀少。只有一路鳥鳴相伴,讓我倍感孤寂。

注釋

宜陽:古縣名,在今河南省福昌縣附近,在唐代是個重要的遊覽去處。 萋萋:草繁茂的樣子。 芳樹:泛指佳木、花木。三國魏·阮籍《詠懷·其十三》:“芳樹垂綠葉,清雲自逶迤。”

這是一首描寫景物的小詩。作者春天經由宜陽(今屬河南)時,因對眼前景物有所感觸,即興抒發了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全詩句句寫景,句句含情,詩中以綠草、芳樹、山泉、鳥語等宜人之景,襯托出詩人感傷、哀愁、淒涼的心境,充分顯示了詩人對時代的深沉嘆惋之情。

賞析

“宜陽城下草萋萋”,此詩開篇以“宜陽城下”點明地點,以“草萋萋”點明時節。暮春之時,只見大片土地荒蕪,正在野外趕路,忽然間感到小路愈來愈窄,路邊長滿了茂盛的野草鋪染開片片翠綠,眼前一片盎然春意,詩人不由得緩下步伐,擡頭一望,原來已到宜陽城下。在這裏,詩人通過地點和時令寫“春行”所見之景象,爲“寄興”埋下伏筆。接着,一筆便把人們的視野帶到了連昌宮和女幾山一帶:“澗水東流復向西。”太平時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過的“玉真路”,不僅可以觀看“鳴流走響韻,含笑樹頭花”的美景,而且也會看到農民利用澗水灌溉的萬頃良田,但現在,這裏清冷冷的山泉卻再沒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東流復向西”了。昔日,這裏的香竹、古柳、怪柏、蒼松,無處不吸引着衆多的遊客;而今,且莫說那些,就是紅顏吐芳的春花,也早已無人欣賞了。“芳樹無人花自落”,這裏強調“無人”二字,便道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說明經過安史之亂,再也無人來此觀賞,只好任其自開自落罷了。“春山一路鳥空啼”,春山一路,不僅使人想象到山花爛熳,鳥語宛轉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卻成了以樂寫哀,以鬧襯寂,充分顯示了山路的荒寞;這裏不僅再也見不到那麼多的遊人墨客,而且連耕農、樵夫、村姑都不見了。“自落”“空啼”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面對大好山河的無比寂寞之感。 此詩後兩句運用了互文見義和以動襯靜的手法。“芳樹”“春山”,即春山之芳樹。“花自落”“鳥空啼”,即花香鳥語無人激賞,烘托世情的冷漠,折射出安史之亂的巨大破壞。花落是動態,鳥啼是聲響,在“一路”“無人”的情形下,這動態和聲響實際上更襯托出幽靜的氛圍。如同南朝梁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以動寫靜,尤具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全詩從“城下”寫到“澗水”再到“春山一路”,使“春行”之題具體化,隨着春草、碧澗、落花、啼鳥的相繼出現,也使人同樣感受到詩人行路途中移步換景之妙。 李漁《窺詞管見》有云:“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爲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詩和詞在表現手法上是一致的。這首詩雖然還不能說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寫景,句句含情,卻是比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詩中雖然寫的是綠草、芳樹、山泉、鳥語,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這些景色都是爲襯托詩人淒涼的心境服務的,它充分顯示了詩人對時代的深沉嘆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宜陽:古縣名,在今河南省福昌縣附近,在唐代是個重要的遊覽去処。
  • 萋萋(qī qī):草茂盛的樣子。

繙譯

宜陽城外,春草長得極爲茂盛,山澗谿水曏東流去,複又折曏西。芬芳的樹木無人訢賞,花兒自開自落,春天的山路上,衹有鳥兒空自啼鳴。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寫宜陽城外的春日景色,營造出一種寂靜、清幽的氛圍。城下芳草萋萋,澗水曲折流淌,展現了大自然的生機勃勃。然而,芳樹無人觀賞,花兒獨自凋零,春山一路衹有鳥啼,卻無人傾聽,又透露出一種孤寂和失落之感。詩人以景寓情,表達了對時代興衰的感慨和對人生無常的思索,整首詩情景交融,意境深遠。同時,語言簡潔明快,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李華

唐趙州贊皇人,字遐叔。少曠達。擢進士宏辭科。玄宗天寶間官監察御史,累轉侍御史,禮、吏二部員外郎。後去官隱山陽,晚事浮圖法。善屬文,與蕭穎士友善,然時謂不及穎士,文辭綿麗,少宏傑氣。愛獎士類,名隨以重。有《李遐叔文集》。 ► 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