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

出自 李商隱 的《 瑤池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拼音

譯文

西王母在瑤池上把綺窗打開; 只聽得黃竹歌聲音動地悲哀。 八駿神馬的車子日行三萬里; 周穆王爲了何事違約不再來?

注釋

瑤池阿母:《穆天子傳》卷三:“天子賓於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爲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武帝內傳》稱王母爲“玄都阿母”。綺窗:繪飾如綺之窗戶。呂向注:“綺窗,雕畫若綺也。” 黃竹歌:逸詩,也作《黃竹詩》。《穆天子傳》卷五:“丙辰,天子游黃臺之丘,獵於蘋澤,有陰雨,天子乃休。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詞曰‘我祖黃竹,囗員閟寒’云云。”按此借《黃竹》哀歌以寓穆王之崩。 八駿:傳說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可日行三萬里。《列子》、《穆天子傳》等記載不一。

晚唐迷信神仙之風極盛,最高統治者尤最,好幾個皇帝因服丹藥妄求長生而喪命。這首詩是借周穆王西遊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話,加以生發,譏刺皇帝求仙的虛妄。全詩虛構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來,暗示穆王已故的故事情節,顯示了求仙妄想與死亡不可避免的對立。詩人不作正面議論,而卻以西王母心中的疑問作詰。構思巧妙,用心良苦,諷刺辛辣,韻味無窮。

賞析

晚唐好幾個皇帝迷信神仙之道,服食丹藥,妄求長生,以至服金丹中毒死去。這首詩便是諷刺求仙之虛妄。 這首詩就是根據西王母與周穆王相約見面的傳說來構思的。作者抓住西王母希望穆王“復來”、穆王也許諾復來這一點,虛構了一個西王母盼望穆王歸來的情節:西王母推開雕鏤彩飾的窗戶,眺望東方,卻不見穆王的蹤跡,只聽見《黃竹歌》聲哀動大地。首句是仙境的綺麗風光,次句是人間的悽楚情景,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個對比兼含着兩層意思:一是隱喻作歌之人已死,唯其歌聲徒留人間,仙境雖美,怎奈無緣得去,暗含着對求仙的諷刺;一是用《黃竹歌》詩意,暗示人民在挨餓受凍,而統治者卻在追求長生不死,希圖永遠享受,寄寓着對統治者求仙的斥責。 詩的末兩句是寫西王母不見穆王而產生的心理活動:穆王所乘的八駿飛馳神速,一天能行三萬里,如果要來,易如反掌,可是他爲什麼還沒有如約前來呢?西王母盛情邀請穆王重來,穆王曾許諾重來,而且來也方便,乘上八駿瞬息就到,可是穆王卻終究沒有來,不言穆王已死而其死自明。然而,西王母卻仍在開窗眺望殷切守候。這就表明西王母希望周穆王不死,可是這個希望終於落空了。即令仙人如西王母,也不能挽救周穆王於一死,則人間那些所謂長生不老之術,自然更是靠不住的了,不信求仙之虛妄而其虛妄自見。 諷刺求仙,本來是頗費議論的主題,但此詩卻不着一字議論。作者的用意,完全融化在西王母的動作和心理活動中,以具體生動的形象來表達,構思極爲巧妙。末句是西王母心中的問號,而不是由詩人直接提出的反詰之辭。因此,詩的諷刺雖然犀利尖刻,但表現方式卻是委婉曲折的,不是直截了當的挖苦嘲笑。 紀昀評此詩說:“盡言盡意矣,而以詰問之詞吞吐出之,故盡而未盡”(《李義山詩集輯評》)。正是由於末兩句不作正面指斥,所以此詩於明白酣暢中又具含蓄蘊藉之致,讀之覺餘味無窮。葉燮稱“李商隱七絕,寄託深而措辭婉,可空百代”(《原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瑤池阿母:傳說中的西王母。
  • 黃竹:地名。

繙譯

西王母在瑤池上把綺窗打開,聽到黃竹歌聲動地響起哀怨之聲。八匹駿馬一天能跑三萬裡,周穆王因爲什麽事不再重來。

賞析

這首詩具有濃鬱的神話色彩和諷刺意味。詩人以傳說中的周穆王西遊會見西王母的故事爲背景,展開聯想和議論。首句描寫西王母倚窗等待的情景,次句用“黃竹歌聲動地哀”營造出一種淒涼氛圍。後兩句則通過“八駿日行三萬裡”突出穆王曾經能夠快速往返,然而卻不見再來,引起人們的思索,暗示了對求仙長生之類行爲的質疑和諷刺。全詩搆思奇妙,用神話傳說來反映現實,含蓄深刻,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