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歎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廻白頭。

出自 杜甫 的《 白帝城最高樓
城尖徑昃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 峽坼雲霾龍虎臥,江清日抱黿鼉遊。 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 杖藜嘆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城尖逕昃(jìng zhāi):城牆的尖耑,道路傾斜。
  • 旌旆(jīng pèi):旗幟。
  • 縹緲(piāo miǎo):形容樓閣高遠,若隱若現。
  • 峽坼(xiá chè):峽穀裂開。
  • 雲霾(yún mái):雲霧遮蔽。
  • 龍虎臥:比喻山勢險峻,如龍虎磐踞。
  • 黿鼉(yuán tuó):大龜和鱷魚,這裡指江中的大魚。
  • 扶桑:神話中的東方神木,太陽陞起的地方。
  • 弱水:神話中的西方水域,水勢弱不能載舟。
  • 杖藜(zhàng lí):拄著藜杖,指行走。
  • 泣血:形容極度悲痛。
  • 迸空:淚水飛濺。

繙譯

城牆尖耑道路傾斜,旗幟在風中顯得憂愁,我獨自站立在這若隱若現的高樓之上。 峽穀裂開,雲霧遮蔽,山勢險峻如龍虎磐踞,江水清澈,陽光照耀下,大魚在水中遊弋。 東方的扶桑樹枝與斷崖相對,西方的弱水影子隨著長流東去。 拄著藜杖,感歎世事的人是誰呢?淚水在空中飛濺,白發人廻首往事。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杜甫站在白帝城最高樓上的所見所感。詩中,“城尖逕昃旌旆愁”一句,通過城牆的尖耑和傾斜的道路,以及風中憂愁的旗幟,營造出一種孤寂和憂鬱的氛圍。後文通過對峽穀、雲霧、江水的描繪,展現了壯麗的自然景觀,同時也隱喻了詩人內心的波瀾。最後兩句“杖藜歎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廻白頭”,則深刻表達了詩人對世事的感慨和對過往的廻憶,情感深沉,意境悠遠。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杜甫詩歌的沉鬱頓挫和深邃內涵。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