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生三季後,慨然唸黃虞。

出自 陶淵明 的《 贈羊長史
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黃虞。 得知千載外,正賴古人書。 賢聖留餘跡,事事在中都。 豈忘遊心目,關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逝將理舟輿。 聞君當先邁,負疴不獲俱。 路若經商山,為我少躊躇, 多謝綺與甪,精爽今何如? 紫芝誰復采,深谷久應蕪。 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娛。 清謠結心曲,人乖運見疏。 擁懷累代下,言盡意不舒。
拼音

譯文

左將軍長史羊松齡奉命出使秦川,我作此詩贈給他。 我處三代衰微後,古之盛世我思慕。 了解千年以前事,全靠閲讀古人書。 古代聖賢留遺迹,樁樁都在中州處。 豈能忘記去瞻仰?無奈山河遠隔阻。 九州今始定一統,我將整裝登征途。 聽説你先奉命去,我今抱病難同赴。 如果路途經商山,請你爲我稍駐足。 多謝商山賢四皓,未知精魂今何如? 紫芝有誰還在采?深谷應是久荒蕪。 仕途難免遭禍患,豈如貧賤多歡娛? 四皓歌謡記心內,不見古人嘆命苦。 數代之下懷感慨,言不盡意難傾訴。

注釋

左軍:指左將軍朱齡石。 羊長史:指羊松齡,當時是左將軍的長史。 長史:官名,將軍的屬官,主持幕府。 銜使:奉命出使。 秦川:陝西關中地區。 作此:寫這首詩。 愚:作者自稱,謙詞。 三季:三代,指夏、商、周。 黃虞:黃帝、虞舜,指上古時代。 “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黃虞”句:自己生在三代之後,卻嚮往黃虞時代的休明之治。 千載外:千年以前。指歷史上所謂禪讓時代,即唐虞之世。 “正賴古人書”句:依賴古書的記載纔知道上古的政治情況。 聖賢:指三代以前的聖君賢相。 中都:古人以黃河流域爲中原,在這裏建都,都叫中都。如堯都乎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湯都毫,西周都鎬,東周都洛邑等,都在黃河流域。作者舉此,在於説明東晉都建業,衹是偏安割據的局面。 “賢聖留餘迹,事事在中都”句:聖賢的遺迹遍及中原古都。 “豈忘遊心目,關河不可逾”句:北望中原,不能忘懷,但卻去不了。遊心目,心涉想目遠望;關河,山河。 九域:九州,即天下。 甫已一:開始統一。義熙十三年七月,劉裕滅後秦,送姚泓至京師,斬於市,天下漸趨統一。 逝:語助詞,無義。 理舟輿:治備船和車要到中原去。理,治;輿,車。 “聞君當先邁,負疴(kē)不獲俱”句:説聽説你要先去,我因患病不能同行。先邁,先行;負疴,抱病;疴,病。不獲俱,不能同行。 商山:在今陝西省商縣東南,是劉裕入秦必經之地。 躊躇:徘徊、停留。 多謝:多問。 綺與甪:綺里季與甪里先生。皇甫謐《高士傳》記載,秦末有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裏先生四人,避秦之亂而隱於商洛深山之中,漢惠帝給他們立碑,稱爲“商山四皓”。這裏以綺里季和甪里先生代指“四皓”。 精爽:神如有靈。 “多謝綺與甪,精爽今何如”句:多問問商山四皓,他們的神如有靈今天應怎樣?作者自己有歸隱之意。 “紫芝誰復采,深谷久應蕪”句:説紫芝無人再采,深谷也應久已荒蕪。紫芝,靈芝;蕪,荒蕪。 駟馬:富貴人的車乘。 無貰(shì)患:不能避患。貰,遠。 交娛:歡娛。 “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娛”句:《高士傳》記載四皓作歌有云“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這兩句即化用這箇意思,是説富貴必有憂患,不如貧賤快樂。 清謡:指“四皓歌”。 心曲:心窩裏、心坎上。 人乖:人生背時。 見疏:被時代遺棄。 “清謡結心曲,人乖運見疏”句:四皓歌在自己心中産生共鳴,慨嘆時運不濟竟被遺棄了。 擁懷:有感。 累代:應前三季、黃虞、千載而言。 舒:展。 “擁懷累代下,言盡意不舒”句:生於千載以後的自己無限感懷,言雖易盡而意卻難於表達清楚。

《贈羊長史》是東晉詩人陶淵明所寫的一首詩。詩中念古傷今,流露著詩人對時局的觀感和政治態度,也體現了“君子贈人以言”的古訓,對友人進行諷示、忠告,大有別於一般傷離惜別、應酬敷衍之作。

賞析

此詩是陶集贈答詩中的名篇。詩中念古傷今,流露著作者對時局的觀感和政治態度,也體現了“君子贈人以言”的古訓,對友人進行諷示、忠告,大有別於一般傷離惜別、應酬敷衍之作。羊長史,名松齡,是和作者周旋日久的友人,當時任江州刺史、左將軍檀韶的長史。這次是奉使去關中,嚮新近北伐取勝的劉裕稱賀。秦川,今陝西一帶。 劉裕在消滅桓玄、盧循等異己勢力之後,執掌朝政,功高位尊,已懷有奪取司馬氏政權的野心。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劉裕率師北伐,消滅了羌族建立的後秦國,收復了古都長安、洛陽。自永嘉之亂以來,南北分裂,晉師不出,已逾百年。這次北伐勝利,本是一件大好事。無奈劉裕出兵的動機衹是爲了提高自己的威望,所以纔得勝利,便匆匆南歸,去張羅篡位的事了。他一心衹是“欲速成篡事,幷非眞有意於中原”。南北統一的希望,終成泡影。三年之後,他便代晉成了依然偏安江左的劉宋王朝的開國之君。 對劉的意圖,作者是看得很明白的。所以對北伐勝利和羊長史入關稱賀,他都表現得十分冷漠,衹在序裏淡淡地説了一句“銜使秦川”而在詩中又委婉地諷示友人,不要趨附權勢,追求駟馬高官。這一切,都顯現出這位“隱逸詩人”對現實和政治還是相當敏感、有所干預的。因爲詩所涉及的是很敏感的時政問題,所以其表現也十分隱約、含蓄。全詩分四節。首節八句,悠徐地從“千載外”説起,説是自己生在三季(夏、商、周三代之末)之後,衹有從古人書裏,得知些黃帝、虞舜之世的事,不禁慨然長念——那時眞風尙存,風俗淳樸平和。言下之意,三季之後,就衹賸下欺詐虛僞,爭攘篡奪了。這自然是對劉裕的隱隱嘲諷。旣提到“古人書”,就以它爲紐帶,自然地轉入下文:也正是從書裏,知道了賢聖餘迹,多留存在中都(指洛陽、長安)一帶。點到“賢”字,目光便已遙注到下文的“綺(里季)與甪(里先生)”;而“聖”,則上應“黃虞”。自己是一直嚮往“賢聖”們所作所爲的,所以始終盼望著去那裏遊騁心目;衹是限於關山阻隔(實際是南北分裂的代用語),沒能如願而已。這樣緩緩説來,旣説出自己對“賢聖”的崇仰心情,也以賓帶主,漸漸引入羊長史的北去。思路文理,十分綿密。 次節四句,轉入贈詩。現在九域(九州,指天下)已經初步統一起來了,詩人下了決心,要整治船隻車輛,北上一行。聽説羊長史要先走一步,自己因身有疾病,難以聯袂同行,衹有贈詩相送。詩人早衰多病,五十以後即“漸就衰損”(《與子儼等疏》),“負疴”當然是實情;但“不獲俱”的眞正原因,還應在於羊長史是奉使嚮劉裕稱賀,而自己卻是要“遊心目”於賢聖遺迹,目的旣不同,當然也不必同行了。 “路若經商山”以下八句,是贈詩主旨所在。到關中去,説不定要經過商山,那正是漢代初年不趨附劉邦的綺、角等“四皓”(四個白首老人)的隱栖之地。作者很自然地藉此嚮友人囑咐,要他經過時稍稍在那裏徘徊瞻仰,幷多多嚮四皓的英靈致意:他們的精神魂魄又怎樣了呢?相傳他們在辭卻劉邦迎聘時曾作《紫芝歌》:“漠漠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而畏人兮,不若貧賤之肆志。”(見《古今樂錄》)如今,紫芝有誰再采呢?深谷裏也大槪久乏人迹、蕪穢不堪了吧?——多少人已奔競權勢、趨附求榮去了。作者在這裏説“爲我”,流露出自己是有心上追綺、角精魂的人,同時也示意友人要遠慕前賢,勿誤入奔競趨附者的行列。接著,他又化用《紫芝歌》後段的意思警醒友人:“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娛。”——高車駟馬,常會遭罹禍患;貧賤相處,卻可互享心神上的歡娛。是諷示,也是忠告,朱光潛在《詩論》中曾舉到這首詩説:“最足見出他於朋友的厚道。”正指此處。 《紫芝》一歌,可看作這首贈詩的靈魂。篇首的“慨然念黃虞”,已化用了“唐虞世遠”之意;直到結尾,作者還鄭重寫出“清謡(指《縈芝歌》)結心曲”,深慨綺、甪長往,人旣乖違,時代亦疏隔久遠,自己衹有在累代之下,長懷遠慕,慨嘆無窮了。“言盡意不舒”,見出作者對時世慨嘆的多而且深,也示意友人要理解此心於言語文字之外。 此詩對劉裕不屑涉筆,意存否定,卻對不趨附權勢的綺、甪崇仰追慕,這些都顯示出他崇高的人格修養。在寫作上,雖從遠處落筆,卻緊扣正意,徐徐引入,最後才突出贈詩主旨,手法都很高妙。 沈德潛論贈答詩,謂“必所贈之人何人,所往之地何地,一一按切,而復以己之情性流露於中,自然可詠可讀。”(《説詩晬語》)此詩應是此論的一箇好例。
陶淵明

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1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