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玉霄東望,蓬萊晻靄,有云駕、驂風馭。

出自 蘇軾 的《 水龍吟
古來雲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人間自有,赤城居士,龍蟠鳳舉。清淨無爲,《坐忘》遺照,八篇奇語。向玉霄東望,蓬萊晻靄,有雲駕、驂風馭。 行盡九州四海,笑紛紛、落花飛絮。臨江一見,謫仙風采,無言心許。八表神遊,浩然相對,酒酣箕踞。待垂天賦就,騎鯨路穩,約相將去。
拼音

譯文

自古以來廣闊雲海迷迷茫茫,道家的仙山和紅色的殿閣在何處?人間自然是有那青城山的居士,如龍蟠如鳳舉。堅守清靜消極無爲,靜坐達到忘我的精神境界,寫下八篇奇語之文。向天宮東望去,蓬萊那暗淡的雲彩,有如駕駛仙人的神車。 行盡了九州和四海,大笑紛紛,伴着那飛花飄絮。臨江一望,看見了那謫仙的風采,雖是無言而心裏默許。神遊極遠之地,豪邁相對,酒喝得盡興,兩腳岔開似簸箕。等到了《大鵬賦》寫成,騎上鯨魚走在平坦大路,相約遊仙。

注釋

水龍吟:詞牌名。據説,《水龍吟令》最早爲北齊一組古琴曲,《北齊書·巻二十九·鄭述祖傳》:「述祖能鼓琴,自造《龍吟十弄》,云嘗夢人彈琴,寤而寫得。當時以爲絶妙。」同時,漢馬南郡《長笛賦》云:「近世羌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吟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故人亦以龍吟喩笛聲,如南朝梁·劉孝先《詠竹》詩:「誰能製長笛,當爲吐龍吟。」北周·庾(Yǔ)開府《對酒詩》:「惟有龍吟笛,桓伊能獨吹。」入唐,君王出行有儀仗鼓吹,所奏樂曲有《龍吟聲》。《新唐書·巻二十三下·〈儀衞下·大駕鹵簿鼓吹〉》:「大駕鹵簿鼓吹,分前後二部。……凡鼓吹五部:一鼓吹,二羽葆,三鐃吹,四大橫吹,五小橫吹,總七十五曲。……鼓吹部有扛鼓、大鼓、金鉦小鼓、長鳴、中嗚。扛鼓十曲:……大鼓十五曲,嚴用三曲:……小鼓九曲:……皆以爲嚴、警,其一上馬用之。長鳴一曲三聲:一《龍吟聲》,二《彪吼聲》,三《河聲》。中鳴一曲三聲:……」《龍吟聲》爲出行中吹打之儀仗樂。而宮中娯樂時,亦有類似之笛曲,李太白《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中)》:「笛奏龍吟水,簫鳴鳳下空。」杜少陵《劉九法曹鄭瑕丘石門宴集》詩:「晩來橫吹好,泓下亦龍吟。」除宮廷樂外,唐民間亦流傳一種擊打樂《龍吟歌》。中唐時,李長吉作《假龍吟歌》,歌爲雜言,前半四言,後半七言,全用仄聲押韻,韻字則入聲與上聲交替,語言亦奇崛險怪,用諸奇喩寫龍吟聲。假者,假借也,藉龍吟歌作雜言歌詞。唐樂曲名雖有「龍吟」而無「水」字,但唐人理念中,龍與水密不可分,故唐人亦多以龍吟喩水聲。如李太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有「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巓」。晩唐張承吉《題李瀆山居玉潭》詩用「一聽夜龍吟」喩潭水聲。另,《易經》云:「雲從龍,風從虎。」故以龍吟雲起,虎嘯風生。毎逢旱時,君王便下詔祈雨。唐玄宗時嘗詔修龍壇、龍堂,以供祭雨。由唐俗知,龍與水不分,故《龍吟聲》或《龍吟歌》應衍《水龍吟》之曲名曲調。對於詞名之源,毛稚黃《塡詞名解·巻三》謂本於太白詩「笛奏龍吟水」,而陳元龍《〈片玉集〉注·巻十》謂本於長吉詩「雌龍怨吟寒水光」。對於最早用此調塡詞者,一説唐末五代時道士呂洞賓,而《歴代詩餘·巻七十四》謂柳耆卿;一説爲東坡。《詞律》《欽定詞譜》均列此調,所舉體格頗繁。《詞譜》共列二十五體,並謂「此調句讀最爲參差,今分立二譜」。一譜爲起句七字、次句六字者,以東坡《水龍吟·露寒煙冷蒹葭老》爲正體,雙調百二字;一譜爲起句六字、次句七字者,以秦少游《水龍吟·小樓連苑橫空》爲正體。又,《髙麗史·樂志》所録無名氏《水龍吟慢·玉皇金闕長春》詞,雖亦爲雙調百二字,然句讀韻律與蘇詞、秦詞迥異,名《水龍吟慢》。茲以歴來傳誦蘇辛兩家之作爲準。百二字,前後闋各四仄韻。又前後闋第九句第一字幷是領格,宜用去聲。結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水龍吟》的異名亦多,如少游詞有「小樓連苑橫空」句,故名《小樓連苑》;呉七郡王詞結句爲「片片是,豐年瑞」,故別名《豐年瑞》;方味道《壽趙丞相》詞結句爲「長是伴,莊椿歳」,故亦名《莊椿歳》;歐陽文忠詞「縷金裙窣輕紗」,名《鼓笛慢》;史梅溪詞名《龍吟曲》等。 道山絳闕:傅子立注:「道山、絳闕,皆神仙所居。」龍楡生箋引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巻九十八·雲林右英夫人惣楊眞人、許長史詩二十》:「絳闕排廣霄,披丹登景房。」道山,《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作「蓬山」。 赤城居士、「《坐忘》遺照,八篇奇語」:傅子立注:「司馬子微隱居天台之赤城,自號赤城居士。嘗著《坐忘論》八篇,云:『神宅於内,遺照於外,自然而異於俗人,則謂之仙也。』」劉尚榮按:「事見宋葉翠巖撰《海録碎事·巻十八·〈文學部·圗籍門·坐忘論〉》,然則『神宅』云云,見於四庫全書本元陶南村《説郛·巻七十五上》引司馬承禎《天隱子》,不見《坐忘論》。又按,『神宅』當作『宅神』。」龍楡生箋引唐·劉肅《大唐新語·巻十·司馬承禎》:「司馬承禎,字子徵,隱於天台山,自號白雲子,有服餌之術。則天、中宗朝,頻徵不起。睿宗雅尚道教,稍加尊異,承禎方赴召。睿宗嘗問陰陽術數之事,承禎對曰:『《經》云:「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爲。」且心目一覽,知毎損之尚未能已,豈復攻乎異端而增智慮哉!』睿宗曰:『理身無爲,則淸髙矣;理國無爲,如之何?』對曰:『國猶身也,《老子》曰:「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私焉,而天下理。」《易》曰:「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爲而成。無爲之旨,理國之要也。』睿宗深加賞異。無何,苦辭歸,乃賜寶琴、花帔以遣之。工部侍郎李適之賦詩以贈焉。當時文士,無不屬和。散騎常侍徐彥伯撮其美者三十一首,爲制《序》,名曰《白雲記》,見傳於代。」 龍蟠:龍楡生箋:「《詩集》王注:『《寰宇記》載諸葛亮謂吳大帝曰:「鍾山龍蟠,石城虎踞,眞帝王都也。」』」 鳳舉:元延祐本作「鳳翥」。龍楡生箋:「《禽經》:『鳳翥鸞舉,百羽從之。』」 淸淨無爲:龍楡生箋引《史記·巻六十三·老子》:「李耳無爲自化,清靜自正」 「向玉霄東望,蓬萊晻靄」:傅子立注:「楊元素《本事曲集》載公自序云:『昔謝自然欲過海求師蓬萊,至海中,或謂自然曰:「蓬萊隔弱水三十萬里,不可到。天台有司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絳闕,可往從之。」自然乃還,受道於子微,白日仙去。子微(《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子微」下有「著《坐忘論》七篇,《樞》一篇」)年百餘,將終,謂弟子(原作「子弟」,龍楡生校:「傅注本『弟子』二字誤倒。」今據《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詞敍乙正)曰:「吾居玉霄峰,東望蓬萊,嘗有眞靈降焉,今爲東海靑童所召。」乃蟬脫而去。其後李太白作《大鵬賦》云:「嘗見子微於江陵(李太白《大鵬賦》原文作:『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以下傅注援引《本事曲集》字句有出入者酌情出校,無關宏旨異文則不録),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元豐七年冬余過臨淮,而湛然先生梁君在焉,童顔清徹,如二三十許人,然人有自少見之(珍重閣本及《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詞敍有「者」字),喜(《蘇長公二妙集》本詞敍作「善」)吹鐵笛,遼(珍重閣本及《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詞敍作「嘹」)然有穿雲裂石之聲,乃作《水龍吟》一首,記子微、太白之事,倚其聲而歌之。』」劉尚榮按:「謝自然事見《説郛·巻七十五上》引《天隱子後序》,又參見《太平廣記·巻六十六·〈女仙·謝自然〉》引《集仙録》及宋邵西山《邵氏聞見後録·巻十六》。諸多傳聞而東坡信之。」晻靄,龍楡生箋:「《離騷》:『揚雲霓之晻靄兮,鳴玉鸞之啾啾。』五臣注:『晻靄,旌旗蔽日貌。』」 謝自然:龍楡生箋:「韓昌黎《謝自然》詩:『果州南充縣,寒女謝自然。童騃無所識,但聞有神僊。輕生學其術,乃在金泉山。繁華榮慕絶,父母慈愛捐。凝心感魑魅,慌惚難具言。一朝坐空室,雲霧生其間。如聆笙竽韻,來自冥冥天。白日變幽晦,蕭蕭風景寒。簷楹蹔明滅,五色光屬聯。觀者徒傾駭,躑躅詎敢前。須臾自輕舉,飄若風中煙。茫茫八紘大,影響無由縁。』注:果州謝眞人上昇,在金泉山。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時,白晝輕舉。時郡守李堅以聞,有賜詔褒諭,謂所部之中,靈仙表異,玄風益振,至道彌彰。其詔今尚有石刻在焉。」宋·邵西山《邵氏聞見後録·巻十六》:「序『謝自然欲過海求師,或謂蓬萊隔弱水三萬里,不可到。天台有司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絳闕,可往從之,自然可還授道於子微,白日仙去。』按子微以開元十五年死於王屋山,自然生於大暦五年,至貞元十年仙去,是子微死四十三年自然始生。乃云『自然授道於子微』,亦誤也。東坡信天下後世者,寧有誤邪?予應之曰:『東坡累誤千百,尚信天下後世也。』童子更曰『有是言,凡學者之誤亦許矣。』予曰:『爾非東坡奈何?』」 蓬萊:龍楡生箋引《史記·巻二十八·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僊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爲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 弱水:龍楡生箋引西漢·東方曼卿《十洲記·鳳麟洲》:「鳳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 天台:龍楡生箋:「《會稽記》:『赤城山内,則有天台靈獄,玉室璇臺。』孫綽《遊天台山賦序》:『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皆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文選》注引支遁《天台山銘序》:『余覽内經《山記》云:剡縣東南有天台山。』」 赤城:龍楡生箋:「《文選·遊天台山賦》注:『支遁《天台山銘序》曰:「往天台,當由赤城山爲道徑。」孔靈符《會稽記》曰:「赤城,山名,色皆赤,狀似雲霞。懸霤千仞,謂之瀑布。飛流灑散,冬夏不竭。」《天台山圖》曰:「赤城山,天台之南門也。」』」 玉霄峰:龍楡生箋引《欽定大淸一統志·巻二百二十九·台州府》:「玉霄峰在天台山,司馬子微隱處。有蜀女謝自然,將詣蓬萊求師,遇一叟,指言司馬承禎者,名在赤臺,身居赤城,眞良師也。遂從承禎得道,白日沖舉。」 靑童:龍楡生箋引《眞誥·稽神樞第一》:「茅山天師壇,昔東海靑童君曾乘獨輪飛飇之車按行此山,埋寶金白玉。」 《大鵬賦》:龍楡生箋引唐·李太白《大鵬賦序》:「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此賦已傳於世,往往人間見之。悔其少作,未窮宏達之旨,中年棄之。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赞》,鄙心陋之。遂更記憶,多將舊本不同。今復存手集,豈敢傳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八極:龍楡生箋引《淮南子·地形》:「八紘之外,乃有八極。」 臨淮:龍楡生箋引《新唐書·巻三十八·〈地理志·河南採訪使〉》:「泗州臨淮郡,上。本下邳郡,治宿預,開元二十三年徙治臨淮。天寶元年更郡名。」 湛然先生:龍楡生箋:「未詳。」 風馭:傅子立注:「《莊子》所謂『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焉』者也。」劉尚榮按:「語出《莊子·逍遙游》。」 九州:龍楡生箋:「《禹貢》:『冀、兗、靑、徐、揚、荊、豫、梁、雍爲九州。』《夏書》:『九州旣同,四隩旣宅。』」 「臨江一見,謫仙風采」:傅子立注:「李白初至長安,賀知章見之,嘆曰:『子謫仙人也。』『臨江一見』,謂子微見太白於江陵。」劉尚榮按:「謫仙事見《新唐書·巻二百〇二·〈文藝列傳·李白傳〉》,『臨江一見』見李太白《大鵬賦序》。」 八表:龍楡生箋:「八方之外也。陶淵明《停雲詩》:『靄靄停雲,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酒酣箕踞:傅子立注:「劉伶《酒德頌》:『捧甖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麴藉糟。』」劉尚榮按:「劉伶,字伯倫,《酒德頌》見《文選·巻四十七·〈頌·酒德頌〉》。」龍楡生箋:「《漢書》顏師古注:『箕踞者,謂曲兩腳,其形如箕。』」 垂天賦:傅子立注:「《莊子》言:『鵬翼若垂天之雲。』『垂天賦』,謂《大鵬》也。」 騎鯨:傅子立注:「杜子美詩:『若逢李白騎鯨魚,道甫問信今何如?』」劉尚榮按:「詩句出自《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見於宋郭知達編《九家集注杜詩·巻二》,上句原作『南尋禹穴見李白。』《杜詩詳注·巻一》仇知幾注:『騎鯨魚出《羽獵賦》。俗傳太白醉騎鯨魚,溺死潯陽,皆縁此句而附會之耳。』又云:『一作「若逢李白騎鯨魚」,非。』按,宋劉後村《後村詩話·巻上》引杜詩卽作『若逢李白騎鯨魚』,《九家集注杜詩》本及宋黃希、黃鶴撰《補注杜詩》本引『一作』云云同後村。可證傅注其來有自。」

這首詞以神話傳説作題材,運用浪漫主義的筆調,記述謝自然仙女求師蓬萊眞人良師司馬子微而白日仙去事;還記敍了謫仙李太白曾見司馬子微於江陵,獲得「仙風道骨,可謂神遊八極之表」的美譽事,且能歌唱,反映了作者對世俗生活的厭倦,對有道之士的無限敬仰,亦望求仙解脫,超然世外,創造了一種雲海、人間與仙境融會,歷史、仙話與現實交錯的空間文化觀。

賞析

上闋寫「雲海」、「人間」、仙境。開頭兩句突寫「茫茫」「雲海」世界,氣勢恢宏。在這浩瀚的自然界中,「道山絳闕知何處」這一問句,爲下文展開筆墨作了鋪墊。次三句,寫「人間自有」賢人在。這賢人就是「龍蟠鳳舉」的「眞良師」、「赤城居士」司馬子微。赤城是賢者隱居的理想世界:「赤城,山名,色皆赤,狀似雲霞,懸霤千仞,謂之瀑布。飛流灑散,冬夏不竭。」(《文選》引孔靈符《會稽記》)「清凈」三句寫仙道思想和人格修養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清凈無爲」,其人格修善方法爲「坐忘」,爲「遺照」,爲人誦訓的「八篇奇語」,人們憑此可通嚮有道之士的人生境界。「司馬子微隱居天台之赤城,自號赤城居士,嘗著《坐忘論》八篇,云:『神宅於內,遺照於外,自然而異於俗人,則謂之仙也。』」(宋代傅子立注)最後四句寫仙境。司馬子微「居玉霄峰,東望蓬萊,嘗有眞靈降焉。」「蓬萊隔弱水三十萬里,不可到」,「蓬萊晻靄」,「雲海茫茫」,煙雨蒼蒼,遍布雲車、馬車和風車,時有「海市蜃樓」的仙境美出現。 下闋寫對「八表神遊」的無限嚮往,「約相將去」的超然世外生活的執著追求。前三句,交代「神遊」的範圍和時間:「九州四海」和「落花飛絮」的飄雪時令。「盡」字表明「神遊」之地無限廣闊;「笑」字表明「神遊」之態自然快樂。次三句,寫李白的對仙道的追求:「嘗見子微予江陵,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東坡序轉述李白《大鵬賦》語)這「臨江一見,謫仙風采」,「仙風道骨」,東坡亦「無言心許」。可謂志同道合,「龍蟠鳳舉」。「八表」三句,寫「八表神遊」的狀態:「相對」,「箕踞」,「酒酣」,「浩然」,欲醉暢懷、盤坐侃談的仙家風度。最後三句,點明本詞之眼:等到李白壯志凌雲把《大鵬賦》寫完,醉騎鯨魚,葬身魚腹時,也就是我們「約相將去」蓬萊、天台成仙之日。下闋充滿了幻想和魔思的色彩,表明了東坡此時此地思想的局限性。 這首詞,以神話傳説作題材,運用浪漫主義的筆調,記述謝自然仙女求師蓬萊眞人良師司馬子微而白日仙去事;還記敍了謫仙李白曾見司馬子微於江陵,獲得「仙風道骨,可謂神遊八極之表」的美譽事,且能歌唱,表明了東坡在音律上作了不遺餘力的探討,反映了東坡對宋代社會世俗生活的厭倦,對有道之士的無限敬仰,亦望求仙解脫,超然世外,創造了一種雲海、人間與仙境融會,歷史、仙話與現實交錯的空間文化觀,使之達到一種天地人三維完全整合的和諧境界,從而求得一種精神昇華的體驗,這是東坡追求這種空間文化觀的價値所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絳闕(jiàng què):宮殿寺觀前的硃色門闕。
  • 赤城居士:蘇軾自指。
  • 龍蟠(pán)鳳翥(zhù):比喻書法筆勢矯健。這裏形容人的非凡才能。
  • 坐忘:道家謂物我兩忘、與道合一的精神境界。
  • 遺照:謂捨棄衆生相,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 八篇奇語:指《莊子》中的八篇文章,充滿奇妙的思想和語言。
  • 玉霄:指天界。
  • 蓬萊(péng lái):神話傳說中的海中仙山。
  • 晻靄(ǎn ǎi):昏暗的樣子。
  • 八表:八方之外,指極遠的地方。
  • 箕踞(jī jù):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着,形狀像箕,是一種不拘禮節的坐態。
  • 騎鯨:指隱遁或遊仙。

翻譯

自古以來那雲海茫茫,仙山絳闕不知在何處。人間卻有我這赤城居士,如蛟龍盤臥、鳳凰高飛。我秉持清淨無爲之道,達到坐忘遺照的境界,寫下如《莊子》八篇般奇妙的話語。向東遙望天界,那蓬萊仙山在昏暗之中,彷彿有云車風馬駕馭而去。 行遍九州四海,嘲笑那紛紛揚揚如落花飛絮般的世間衆人。在江邊一見,就如見到了謫仙人的風采,心中默默讚許,無需多言。神遊八方之外,與浩然之氣相對,飲酒至酣暢時隨意地箕踞而坐。待我天賦之才寫成文章,騎鯨之路安穩,便相約一同離去。

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蘇軾對仙境的嚮往,表現出他對超凡脫俗境界的追求,同時也展現了他的自我期許和非凡才華。下闋通過描述自己的遊歷和心境,表達了對世俗的超脫和對自由的嚮往。詞中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典故,如「絳闕」「蓬萊」「謫仙」「騎鯨」等,增添了詞的神祕色彩和文化內涵。整首詞意境宏大,氣勢磅礴,體現了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和高遠的志向。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