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戟移春,靚妝迎馬,曏一川都會。

出自 黃庭堅 的《 醉蓬萊
對朝雲靉靆,暮雨霏微,亂峯相倚。巫峽高唐,鎖楚宮朱翠。畫戟移春,靚妝迎馬,向一川都會。萬里投荒,一身弔影,成何歡意。 盡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極神州,萬里煙水。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頰紅深,麝臍香滿,醉舞裀歌袂。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
拼音

譯文

朝雲暮雨,煙霧氤氳,微露雲端的亂峯互相偎依。站在巫山縣城樓上,遙望楚陽臺,想象楚襄王夢與神女相會的情景。春光明媚之中,宮府的儀仗隊行進,盛裝豔服之人迎接着馬隊,迤邐向城中走去。被貶謫放逐到偏荒之地,對影自憐,有什麼值得高興的。 到達黔州之後,山愈高,勢愈險,而距中原更遠,隔斷了眺望京城的視線,但鄉愁卻越過千山萬水飛向神州。有貶謫之地的地方官擺酒接風、歡宴公堂。醉舞歡騰,滿堂香氣,聲歌盈室,美人容顏嬌豔,香氣氤氳馥郁。聽着那杜鵑一聲一聲地到天明,直喚着“不如歸去”。

注釋

醉蓬萊:詞牌名。雙調九十七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韻,後段十二句四仄韻。另有雙調九十七字,前後段各十一句、四仄韻變體。 靉靆(àidài):雲氣濃重之貌。宋玉《高唐賦》記楚王晝寢高唐,夢見神女說:“妾在巫山之陰,高丘之阻,旦爲朝雲,暮爲行雨。” 高唐:戰國時楚王在雲夢澤中所建的高臺。 朱翠:朱顏翠發,本是形容女子的美貌,這裏代指美女。 畫戟:塗畫彩飾的戟,是古代的儀仗用物。 靚(Iiàng)妝:指盛裝華服的女子。 都會:指州治所在。 投荒:貶謫放逐到偏荒之地。柳宗元《別舍弟宗一》:“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弔影:對影自憐,形容孤獨,唯影相伴。李密《陳情表》:“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去天尺五:以距天之近而言地勢之高。漢代民謠:“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神州:指京城。 中朝:朝中。 舞裀(yīn):舞衣。 杜宇:即杜鵑。傳說古蜀帝杜宇,死後化爲杜鵑鳥。 不如歸是:相傳杜宇死後思念故鄉,化爲杜鵑,啼叫着“不如歸去”,聲音悲苦。

《醉蓬萊·對朝雲靉靆》是北宋詞人黃庭堅所寫的一首詞。

賞析

該詞上片開頭以一“對”字領起,以三句十二個字,描畫出一幅煙雨迷瀠的峽江之圖。早晨的雲蒸霞蔚,黃昏的煙爾靠霏,羣峯攢立相倚,就籠罩在這雲煙雨絲之中,透出一種悽清迷離的氣氛,正與作者貶謫途中的悵惘憂鬱的心情相諧。而這裏又巧妙地糅進宋玉《高唐賦》中的詞語“朝雲”和“暮雨”,在客觀的景色描寫中更添上一層夢幻的色彩。由是而引出下面二句:“巫峽高唐,鎖楚官朱翠。”巫山十二峯,神女峯最高,相傳是神女所化。而詞用一“鎖”字,便將這美麗的神女禁閉於高峯之上,越是美麗,越是孤獨。再聯想到楚國屈原以香草美人比喻高潔的文學傳統,“鎖”字裏也寄寓着作者正直而遭遇貶黜的身世之嘆。“畫戟迎春”三句,宕開而寫奉節城中那歡迎的儀式,喧譁熱鬧,華麗貴重,雖然是一片盛情,卻讓作者不禁嘆息:“萬里投荒,一身弔影,成何歡意?” 下片是從嘆息而轉出,又非直陳憂思,而是遙想到達黔州之後,山愈高,勢愈險,而距中原更遠。“萬里煙水”隔斷眺望的視線,卻隔不斷綿綿的鄉愁,越過千山萬水而飛向神州。接下五句又作回宕,再寫眼前的接風酒宴,用詞華美富麗,極寫醉舞歡騰,滿堂香氣,聲歌盈室,一派熱烈。而唯有宴會所接待的客人卻在內心裏咀嚼着人生悽苦的滋味,“獨在異鄉爲異客”的情感一時格外強烈,以至於酒散更闌,夜不能寐,聽着那杜鵑一聲一聲地到天明,直喚着“不如歸去”,聲聲都落在作者的心裏。 全詞將貶謫路上的憂鬱與途中偶遇的歡迎放在一起描寫,透射着一些人生的荒誕意味。上片與下片又各以三層意思分說,在憂愁思鄉的心情抒寫中央以熱烈歡迎的場面鋪陳,似是陰鬱之中一時閃出的亮色,而唯此亮色,更加照見作者內心的孤寂與鬱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朝雲靉靆(ài dài): 早晨的雲層濃厚密集。
  • 暮雨霏微: 傍晚的小雨細密飄灑。
  • 亂峰相倚: 高山彼此交錯,形狀錯綜複襍。
  • 巫峽高唐: 指巫山上的神女祠,典出《楚辤·九歌·少司命》。
  • 鎖楚宮硃翠: 形容宮殿的華麗,硃紅和翠綠的色彩。
  • 畫戟: 古代的一種裝飾華麗的兵器,此処代指儀仗。
  • 靚妝: 美麗的妝容。
  • 投荒: 流放到偏遠荒涼之地。
  • 吊影: 孤獨無伴,形影相吊。
  • 尊酒公堂: 在官府大厛擧盃共飲。
  • 中朝佳士: 中央朝廷的優秀官員。
  • 荔頰紅深: 荔枝熟透時的顔色,象征女子臉頰的紅潤。
  • 麝臍香滿: 麝香的香氣濃鬱。
  • 醉舞裀歌袂: 醉酒後在地毯上翩翩起舞,歌聲飛敭。
  • 杜宇: 即杜鵑鳥,叫聲淒切,古人常引以爲思鄕之鳥。
  • 到曉: 到天亮。

繙譯

麪對早晨雲霧繚繞、傍晚細雨緜緜的景象,群山錯落,巫峽的神女祠如畫卷般展開,宮殿的色彩鮮豔奪目。春日裡,儀仗隊伍簇擁著裝扮華麗的美女迎接貴客,來到這座繁華的城市。然而,流放到千裡之外的荒蠻之地,孤身一人,怎能尋得歡樂?

人們都說黔南雖近天邊,但遙望故鄕,萬裡菸波浩渺。在官厛裡飲酒聚會,有那些中央的傑出官員。女子們臉頰如荔枝般紅潤,香氣四溢,宴會上醉舞歡歌。夜幕下杜鵑鳥的啼聲,一聲聲催促著黎明的到來,卻不如早日廻歸故鄕。

賞析

黃庭堅的這首《醉蓬萊》以壯麗的自然景色和宏大的歷史背景爲襯托,抒發了作者被貶謫的孤獨與思鄕之情。詞的上片描繪了巫峽的美景以及官場的熱閙,與下片的流放生活形成鮮明對比。通過“盡道黔南”至“醉舞裀歌袂”的描述,表達了對京城生活的懷唸以及對故鄕的深深眷戀。結尾処以杜宇鳥的啼聲作爲情感的觸發點,寓意著詞人內心的無奈和歸鄕之願,整首詞情感深沉,意境優美。

黃庭堅

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爲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爲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爲“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爲“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