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鄕訪古事悠悠,獨上江城滿目鞦。

出自 王珪 的《 金陵懷古
懷鄉訪古事悠悠,獨上江城滿目秋。 一鳥帶煙來別渚,數帆和雨下歸舟。 蕭蕭暮吹驚紅葉,慘慘寒雲壓舊樓。 故國淒涼誰與問,人心無復更風流。
拼音

譯文

金陵繁華多少事,都不過是歷史中的一筆,我獨自登上了江城的高處,只見滿目蕭然,悽清寒涼。 一隻飛鳥飛過,身後一縷細煙飄散在江邊。幾片帆船在風雨中向下遊飄去,可是遊子的歸舟? 晚風吹來,紅葉蕭蕭作響。寒雲慘淡,沉沉的壓着舊樓。 故國亡去,失去故園的淒涼有誰知道?人心怎麼還能像以往一樣,自在瀟灑呢?

《金陵懷古》是時任北宋左相的王珪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當時北宋朝廷在對西夏的兩次戰爭中均遭失敗。 首句破題,兼點時、地。爲排解鄉思而懷古,但往事如煙,相隔久遠,難以追尋。獨自踟躕江邊古城,撲入眼簾的衹有蕭索的秋景。“悠悠”、“獨上”、“滿目秋”,開篇即爲全詩籠罩了一層孤寂、蕭索的氣氛,幷與尾聯的“故國凄凉’‘誰與問”形成呼應。 中間二聯,即承接“獨上江城滿目秋”,著力描寫詩人眼中的秋光。晚煙凄迷中,一隻水鳥孤零零地落在僻靜無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瀝瀝,江面上稀落地飄零著幾片帆影,駛向歸途。蕭瑟的晚風,把山麓層林的紅葉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雲密布低空,陰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壓垮。一句一景,猶如四幅畫屛,物象雖不同,卻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蕭瑟,創造了一箇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間二聯,融情於景,鍛字煉句,顯出作者藝術匠心。用“蕭蕭”“慘慘”修飾“暮吹”與“寒雲”,摹聲繪色,寫出了晚風凄景,寒雲慘淡,也寫出了作者的心緒;“驚”運用擬人手法,旣寫出了秋風中“紅葉”飄零的情狀,也寫出了詩人心頭之“驚”;“壓”旣形象地寫出了寒雲之重,也表現出詩人心情之沉重。 尾聯歸結全詩,爲金陵秋景圖點睛。這歷史上虎踞龍盤、人傑地靈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無人過問;登臨此地,誰也沒有往日那種激揚分發、躊躇滿志的風情氣韻。“故國凄凉”應“江城滿目秋”,“誰與問”應“獨上”。“人心無復更風流”,由以上種種風物,水到渠成地誘發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深深的憂思。 北宋立國不久,逐漸形成積弱集貧的局面。時任左相的作者,對國勢日益衰微,感觸必深。“故國凄凉”未必衹是弔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國勢的時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這首詩格調的寥落沉鬱,與昂奮進取的盛唐氣象迥然有別。宋朝立國不久,逐漸形成積貧積弱的痼疾,旨在緩和危機的王安石變法,雖部分地達到了“富國”的目的,但“強兵”的效果甚微。元豐四年、五年(公元1081年-公元1082年)同西夏進行兩次戰爭,都慘遭失敗。第二次的“永樂之敗”,喪師二十萬,神宗“臨朝痛悼,爲之不食”(《宋史紀事本末·卷四十》)。當時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對國勢日益凌夷,感觸必深。《金陵懷古》的“故國凄凉”之嘆,未必只是一般的發弔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國勢的時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王珪

王珪

王珪,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灊山縣) 。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宋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拜尙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封郇國公。宋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於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 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