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

出自 杜荀鶴 的《 春宮怨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爲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憶採芙蓉。
拼音

譯文

早年因爲容貌美麗被誤選入宮中;想要對鏡梳妝打扮卻又意態懶慵。 承蒙君王寵愛不在於美麗的容貌,那教我如何還有心思去梳妝飾容。 春風和煦溫暖鳥兒啼聲清脆悅耳;正午豔陽高照花影纔會疊疊重重。 每年此時我都會想起鄉間的女伴,懷念當年自由歡快地採擷着芙蓉。

注釋

《全唐詩》此詩題下注:一作周樸詩。 嬋娟:形容姿容、形態美好。 慵:懶。 若爲容:如何去妝飾自己。《詩經·國風·衛風·伯兮》「豈無膏沐,誰適爲容?」 碎:形容鳥鳴聲紛紜雜沓,非一鳥獨鳴,而是數鳥共語。 越溪女:指西施浣紗時的女伴。 芙蓉:蓮花。

此詩是唐末詩人杜荀鶴創作的代宮女抒怨的代言詩,載於《全唐詩》卷六百九十一。此詩含有自嘆無人賞識之意。首聯寫因貌美而入宮,受盡孤寂,不願梳妝;頷聯寫取寵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妝扮了;頸聯寫景,春風駘蕩,風和日麗,鳥語花香,藉以烘託春心受殘,寂寞空虛的情感;末聯寫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其中「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兩句是歷來爲人所推崇的名句。

賞析

歷來寫宮怨的詩大多不著「春」字,即使是寫春宮之怨的,也沒有一首能像杜荀鶴這首那樣傳神地把「春」與「宮怨」密合無間地表現出來。 前兩句是發端。「嬋娟」,是説容貌美好。宮女之被選入宮,就因爲長得好看,入宮以後,伴著她的卻衹是孤苦寂寞,因而拈出一箇「誤」字,慨嘆「今日在長門,從來不如醜」(於濆《宮怨》)。此刻,她正對著銅鏡,顧影自憐,本想梳妝打扮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誤人,又不免遲疑起來,懶得動手了。上句一箇「早」字,彷彿是從心靈深處發出的一聲深長的嘆息,説明自己被誤之久;次句用欲妝又罷的舉動展示怨情也很細膩。這兩句在平淡之中自有自然、深婉的情致。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對,上下句文意相續,如流水直瀉,一氣貫注,進一步寫出了欲妝又罷的思想活動。「若爲容」是「怎樣打扮」的意思,這裏實際上是説打扮沒有用。宮女説:「旣然被皇上看中幷不在於容貌的美好,那麽,我再打扮又有什麽用呢?」言外之意,起決定作用的是別的方面,例如勾心鬬角、獻媚邀寵等。 五、六句忽然蕩開,詩筆從鏡前宮女一下子轉到室外春景:春風駘蕩,鳥聲輕碎,麗日高照,花影層疊。這兩句寫景,似乎與前面描寫宮女的筆墨不相連屬,事實上,仍然是圍繞著宮女的所感(「風暖」)、所聞(「鳥聲」)與所見(「花影」)來寫的。在欲妝又罷的一刻,透過簾櫳,暖風送來了動聽的鳥聲,遊目窗外,見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臨鏡的宮女怨苦之極,無意中又發現了自然界的春天,更喚起了她心中無春的寂寞空虛之感。景中之情與前面所抒寫的感情是一脈相承的。 「風暖」這一聯設色濃艷,《詩人玉屑》(卷三)把它歸入「綺麗」一格。風是「暖」的;鳥聲是「碎」的──所謂「碎」,是説輕而多,喞喳不已,洋溢著生命力,剛好與死寂的境界相對立;「日高」,見出陽光的明麗;「花影重」,可以想見花開的繁茂。綺麗而妙,旣寫出了盛春正午的典型景象,反襯了怨情,又承上啓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聯想。 眼前聲音、光亮、色彩交錯融合的景象,使宮女想起了入宮以前每年在家鄉溪水邊采蓮的歡樂情景:荷葉、羅裙,一色裁成,芙蓉似臉,臉似芙蓉,三人一隊,五人一群,溪聲潺潺,笑語連連。「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紹興,是當年西施浣紗的地方,這裏借指宮女的家鄉。這兩句以過去對比當下,以往日的歡樂反襯出此時的愁苦,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爲悠遠的神韻。詩的後四句雖是客觀的寫景與敍事,然而揭開字句的帷幕,卻可以聽到宮女隱微而又極其傷痛的啜泣之聲。 從詩的意境來看,《春宮怨》似不只是詩人在代宮女寄怨寫恨,同時也是詩人的自況。人臣之得寵主要不是憑仗才學,這與宮女「承恩不在貌」如出一轍;宮禁鬬爭的復雜與仕途的兇險,又不免使人憧憬起民間自由自在的生活,這與宮女羨慕越溪女天眞無邪的生活又幷無二致。它不僅是宮女之怨情,還隱喩當時黑暗政治對人才的戕殺。 這首詩以「風暖」一聯飲譽詩壇,就全篇而論,也是一首意境渾成的好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嬋娟(chán juān):形容姿態美好,這裡指容貌美麗。
  • (yōng):嬾。
  • 若爲容:怎樣梳妝打扮。

繙譯

早年我被自己的容貌美麗所誤,想要梳妝打扮麪對鏡子卻又慵嬾。得到皇帝的恩寵不在於容貌,叫我又如何去梳妝打扮呢。春風和煦,鳥叫聲細碎;太陽高照,花影重曡。想起年年在越谿浣紗的女子,(我們)相互廻憶著一起採芙蓉的情景。

賞析

這首詩以宮女的口吻,抒發了她內心的幽怨和無奈。首聯寫宮女因自己的美貌而誤入宮門,如今卻對梳妝打扮失去了興趣,表現出她對自己命運的無奈和不滿。頷聯進一步揭示了宮廷的黑暗,表明得寵與否竝非取決於容貌,而是其他因素,這讓宮女感到迷茫和無助。頸聯通過描繪春風、鳥聲、日高、花影等景象,以樂景襯哀情,更加烘托出宮女內心的寂寞和憂愁。尾聯則通過廻憶往昔與越谿女一同採芙蓉的快樂時光,與現在的孤獨寂寞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深化了宮女的哀怨之情。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細膩,深刻地反映了宮廷女子的悲慘命運。

杜荀鶴

杜荀鶴

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石臺縣貢溪鄉杜村)人。晚唐詩人。相傳爲杜牧已出之妾所生,排行第十五,故稱杜十五。幼好學。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五代梁太祖(朱溫)時,授員外郎、知制誥;最後任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恃強胡爲。工於詩,有“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之句。天佑初卒。著有《唐風集》三卷,顧云爲之序,“其壯語大言,則決起逸發,可以左攬工部袂,右拍翰林肩。”。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列有“杜荀鶴體”。 ► 3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