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拼音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君主嗎?我和你說說遊說的事。別人瞭解你的用意,你要自得其樂;別人不瞭解你的用意,你也要自得其樂。” 宋勾踐問道:“怎麼做才能夠自得其樂呢?” 孟子回答說:“尊崇德,喜歡義,就能夠自得其樂了。因此,士人困窘時,不會失去義;得意時,不會背離道。困窘時不失去義,所以士就能夠自得其樂;有地位的時候不背離道,因此百姓不會對他感到失望。古時的人,得志時施恩澤於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顯現於世間。困窘時便獨善其身;得志時便兼善天下。”

注釋

宋勾踐:姓宋,名勾踐,孟子同時代人。 遊:遊說。 囂囂(xiāoxiāo):自得無慾的樣子。 得己:自得其樂。

賞析

宋勾踐大概是那種喜歡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諸侯,以求聞達的士人。孟子對他說,賢士應該是這樣的態度,別人瞭解我們,因此禮遇我們,重用我們,我們自得其樂;別人不瞭解我們,因此不能禮遇我們,重用我們,我們也自得其樂。 孟子認爲,士人只要崇尚仁,喜愛義,就可以自得其樂了。所以,士人窮愁潦倒時而不失義,春風得意時而不失道。真正的賢士,應該是失意時獨善己身,得意時兼善天下。幾千年來,中國的大多數讀書人正是這麼做的。 “得己,言不失己也。民不失望,言人素望其興道致治,而今果如所望也。” “此章言內重而外輕,則無往而不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宋句(gōu)踐:人名,生平不詳。
  • 囂(xiāo)囂:悠閑自得的樣子。

繙譯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嗎?我告訴你遊說的事。別人了解你,你要悠閑自得;別人不了解你,你也要悠閑自得。”宋勾踐說:“怎樣才能做到悠閑自得呢?”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悠閑自得了。所以士人窮睏時不失去義,顯達時不背離道。窮睏時不失去義,所以士人能自得其樂;顯達時不背離道,所以百姓不會對他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施恩澤給百姓;不得志時,脩養自身顯現於世間。窮睏就獨善其身,顯達就兼善天下。”

賞析

這段話表達了孟子對於士人立身処世的觀點和態度。強調無論他人是否了解、認可自己,都應保持內心的從容淡定。關鍵是要崇尚道德和仁義,在不同境遇下都能堅守原則。窮睏時堅持義,能安於自我;顯達時不離道,能讓百姓寄托希望。這種不論窮達都能秉持高尚品德的精神,是一種通達的人生智慧,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激勵著人們在麪對順境和逆境時都能堅守道德底線,積極有爲地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