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來人少,雲峰隔水深。

古臺搖落後,秋入望鄉心。 野寺來人少,雲峯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拼音

譯文

古臺破敗草木已經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鄉思。 荒野的寺院來往行人少,隔水眺望雲峯更顯幽深。 夕陽依戀舊城遲遲下落,空林中迴盪着陣陣磬聲。 感傷南朝往事不勝惆悵,衹有長江奔流從古到今。

注釋

吳公臺: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原爲南朝沈慶之所築,後陳將吳明徹重修。 搖落:零落。凋殘。這裏指臺已傾廢。語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搖落而變衰。」 野寺:位於偏地的寺廟。這裏指吳公臺上寺。 依:靠,這裏含有「依戀」之意。 舊壘:指吳公臺。壘:軍事工事。按吳公臺本爲陳將吳明徹重築的弩臺。 寒磬:清冷的磬聲。磬:寺院中敲擊以召集衆僧的鳴器,這裏指寺中報時拜神的一種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空林:因秋天樹葉脫落,更覺林空。 惆悵:失意,用來表達人們心理的情緒。南朝事:因吳公臺關乎到南朝的宋和陳兩代事,故稱。南朝,宋、齊、梁、陳,據地皆在南方,故名。

此詩描寫了詩人登吳公臺所見的蕭瑟荒涼的景象,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亂後荒涼破敗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心聲。全詩撫今追昔,感慨深沉,風格悲壯蒼涼,意境深遠悠長。有人認爲,最後兩句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韻。

賞析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詩。首聯扣題,挈領全篇。由臺上落葉起興,觸景生情,悲秋意緒溢滿紙端。秋風颯颯,落木蕭蕭,使人頓生悲涼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於對仗工穩的考慮,「秋日」與「古臺」相對才恰切。但我以爲用「入」字更妥貼,首先它緊承上句末尾時間名詞「後」字,揭示了詩人情隨景遷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字這個趨向動詞更有力度,更微妙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愁苦與悵惘。懷鄉病本足以令人黯然傷神的了;且時又逢秋,這種鄉愁之苦就更增一層了,彷彿秋風秋氣將詩人的一顆傷痕累累的懷鄉之心團團裹挾住,沉甸甸的,無法解脫。再者,律詩首聯並不苛求對仗,用「入」字,使句法靈活而不板滯。 頷聯宕開一筆,不寫鄉思;轉而細寫登臺所望之景,別開生面。上句寫近景,寺院地處荒山僻嶺,故而人跡罕至。着一「野」字,分明投射出詩人處江湖之遠、仕途失遇的苦悶;着一「少」字也暗示了詩人漂泊他鄉的孤獨。下句寫遠景。隔岸青山層巒疊嶂,雲遮霧繞,清淨幽深:這樣一個超然於熙攘塵世之外的所在或許是盪滌詩人心頭重重煩慮的佳處。此聯景中含情,宛然有一種橫空出世的虛靜散淡的韻致。 如果説頷聯是用一片清幽的風景將詩人內心的愁緒清洗沖淡,乃至使讀者突然不見了詩人鄉愁的影子;那麼頸聯則由作者的運命乖舛之酸辛躍遷到朝代興替之感喟,筆觸更渾厚了。頸聯繼續寫景,由遠而近,寫出了古臺四周蒼茫的暮色,用筆細緻。上句寫遠景。西風殘照,落日熔金,廢壘寂寂,鍾罄悠悠,聲振空林……時間彷彿停止了腳步,空間似乎也在沉思。詩人工於用字,「依」字下得極雅,極有韻味。「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憑」之意,夕陽本是無情,而用「依」字,卻賦予「夕陽」人格化的形象,彷彿這漸行漸遠的夕陽也爲「古臺」「舊壘」的滄桑之變而嘆惋悱惻,而眷戀難捨。若説上句妙在繪形,則下句是精於摹聲。以「寒」字來修飾鐘磬的聲音,將聽覺感受的印象轉化成觸覺感受的形象,這是通感手法的得體運用。詩人還覺得不夠到位,又以「滿」字加以強調,寫足了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意境。俞樂靜説「此二句試曼聲誦之,不僅寫荒寒之意,且神韻絕佳」,誠爲切中肯綮。劉隨州曾有「謫居秋瘴裏,夕陽何處歸」的感喟,這兩句表面上是發思古之幽情,但其底裏深處還是脫不了自我身世之痛。 尾聯議論抒情,因眼前之斷壁殘垣的蕭索敗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華與戰亂等等,只覺滿腹的惆悵。「惆悵」是本詩的關鍵,點出了主旨。明則爲歷史興衰無常而惆悵,實則有人生坎坷多難而傷感。劉隨州《送子婿崔真父歸長安》中寫到「惆悵暮帆何處落,青山隱隱水漫漫」,理想破滅、前途難料的悽苦消沉還是融合到弔古傷今的慨嘆中來了。值得一提的是,「惆悵」一詞(或説「惆悵」這種情緒以及與之相關的諸如「夕陽」「暮鐘」「暮帆」「獨鳥」「白髮」等等意象在劉長卿、李端等大曆詩人的詩作中是屢見不鮮的)。「長江獨至今」這句以景語作結。大江東去,南朝英雄們都已被浪花淘盡,無處尋覓沈之、吳明徹的蹤影。正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依舊夕陽紅」,歷史的虛無、人生的幻滅等等情愫隨着這訇然的江流聲紛至沓來。這不僅是劉長卿一人的心靈哀歌,也是中唐時期大曆詩人共有心態的裸呈。 《唐詩癸簽》説「劉長卿得騷人之旨,專主情景」。宋犖《漫堂説詩》説劉長卿五律「清辭妙句,令人一唱三嘆」。此詩即是典例,全詩既「工於鑄意」,又「巧不傷雅」(清人沈歸愚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蘊藉,回味不盡。
劉長卿

劉長卿

唐宣州(今安徽宣城)人,郡望河間,字文房。早歳居洛陽。曾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唐玄宗開元中卽已應進士舉,天寶後期始登第。釋褐長洲尉。唐肅宗至德三載(西元七五八年)攝海鹽令。同年以事下獄,貶南巴尉,復勘後得量移。唐代宗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年)後入京。大暦初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出爲轉運使判官,駐揚州。後擢鄂岳轉運留後。爲鄂岳觀察使呉仲孺誣奏,貶睦州司馬。唐德宗建中初遷隨州刺史。建中三年(西元七八二年)李希烈叛,據隨州,文房流寓江州。晩歳入淮南節度使幕。約卒於貞元六年(西元七九〇年)前後。劉隨州年輩與杜少陵相若,早年工詩,然以詩名家,則在肅 代以後。與錢起并稱「錢 劉」,爲大暦詩風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於近體,尤工五律,自稱「五言長城」,時人許之。詩中多身世之嘆,於國計民瘼,亦時有涉及。其詩詞旨朗雋,情韻相生。故方虛谷云:「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瀛奎律髓·巻四十二》方儀衞云:「文房詩多興在象外,專以此求之,則成句皆有餘味不盡之妙矣。」《昭昧詹言·巻十八》唐人評長卿詩,尙多微辭。如髙仲武云:「(劉)詩體雖不新奇,甚能鏈飾。大抵十首已上,語意稍同,於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中興間氣集》其後則評價日髙。《唐音癸簽·巻七》引《吟譜》謂:「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王阮亭則云:「七律宜讀王右丞、李東川。尤宜熟玩劉文房諸作。」(何世璂《然鐙記聞》)其集稱《劉隨州集》,一作十巻,一作十一巻。今人注本有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楊世明《劉長卿詩編年校注》。《全唐詩》存詩五巻,《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二首。其事跡散見於《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事·巻二十六·劉長卿》、《唐才子傳·巻二·劉長卿傳》等處,頗多缺誤。今人傅璇琮主編之《〈唐才子傳〉校箋》考辨較備。 ► 4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