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吞月窟侵太白,氣連赤坂通單於。
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
海上衆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
蒸沙爍石燃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
陰火潛燒天地爐,何事偏烘西一隅。
勢吞月窟侵太白,氣連赤阪通單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
柏臺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爲之薄。
拼音
譯文
我聽陰山人們說過多回,西方熱海之水好似煮沸。
海上各種鳥兒不敢飛翔,水中鯉魚卻是大而肥美!
岸邊青草常年不見哀歇,空中雪花遠遠融化消滅,
沙石熾熱燃燒邊地層雲,波浪沸騰煎煮古時明月。
地下烈火暗中熊熊燃燒,爲何偏把西方一角烘烤!
氣浪瀰漫西方月窟太白,把那廣大邊塞地帶籠罩。
置酒送君在那天山城郭,熱海之畔夕陽正要西落。
君居柏臺威嚴好似寒霜,熱海炎氣因而頓覺淡薄!
注釋
熱海:伊塞克湖,又名大清池、鹹海,今屬吉爾吉斯斯坦,唐時屬安西節度使領轄。
崔侍御:未詳。侍御,指監察御史。
側聞:表示有所聞的謙詞,等於說“從旁聽說”。
陰山:指西北邊地的羣山。
胡兒:指西北邊地少數民族子弟。
西頭:西方的盡頭。
水如煮:湖水像燒開了一樣。
遙旋滅:遠遠地很快消失。
爍(shuò):熔化金屬。
虜(lǔ)雲: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上空的雲。
漢月:漢時明月,說明月的永恆。
陰火:指地下的火。
潛燒:暗中燃燒。天地爐:喻天地宇宙。語出西漢賈誼《鵩鳥賦》:“天地爲爐兮,造化爲之;陰陽爲炭兮,萬物爲銅。”
隅(yú):角落。
吞:瀰漫,籠罩。
月窟(kū):月生之地,指極西之地。
太白:即金星。古時認爲太白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
赤阪:山名,在新疆吐魯番境內。
單于:指單于都護府所在地區,今內蒙古大沙漠一帶。
天山郭:天山腳下的城郭。
柏臺:御史臺的別稱。漢時御史府列柏樹,後世因稱御史臺爲柏臺、柏府或柏署。因御史糾察非法,威嚴如肅殺秋霜所以御史臺又有霜臺之稱。
序
《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是一首送別詩,也是一首獨具特色的邊塞詩。詩人巧妙地將寫景與送別相結合,運用大膽而奇特的想象,運用比喻、誇張的手法描寫出熱海的奇異風光,並在極寫“熱”之後拈出一“寒”字,以上文所有對“熱”的描繪有力烘托崔侍御爲官清正嚴明。
賞析
岑參的邊塞詩獨具特色,將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來,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他的詩突破了以往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描寫題材和內容範圍。而《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則是其中一篇很有特色的邊塞詩,它巧妙地把寫景與送別結合起來,卻又沒有絲毫的矯柔傷感之請,代之以熱情澎湃,在邊塞送別詩中別具一格。
全詩十六句,以誇張的手法寫熱海無與倫比的奇熱。讀罷全詩,令人如臨其境,彷彿感受到蒸騰的熱氣。
開頭兩句,概括出熱海的特點。“側聞”,表示熱海景象並非自己所親見,起句平穩。次句緊承首句,一下子振起氣勢,“西頭熱海水如煮”雖是誇張,但比喻貼切,用滾燙開水作比,熱海的水熱的程度便很直觀了。
熱海其熱無比,所以第三句說“海上衆鳥不敢飛”,但這並不足爲奇,奇的是“中有鯉魚長且肥”,在滾燙的熱海水中,居然有鯉魚存活,而且長得又長又肥,這就很使人詫異了。
以上是“側聞陰山胡兒語”,所用語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語。接下去寫當日親眼所見。由所聞轉入所見,過渡自然,銜接緊湊。所見情景,詩人抓住與海水密切關聯的幾種具體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虜雲和浪波漢月。岸邊的草木非但沒有被熱水灼傷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綠;但空中的白雪,卻在很遠的地方遇到熱氣旋就化爲烏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綠葉青枝,中間夾着熱氣騰騰的熱海,風光奇異。“蒸沙爍石燃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兩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爍、燃、沸、炎、煎六個動詞,誇張地描繪出熱海的威力:蒸熱了沙子,熔化了岩石,點燃了天邊雲朵,煮沸了細浪,烤熱了波濤,煎燙了高空明月,充分顯示出詩人煉字之工和大膽而奇異的想象。
“陰火潛燒天地爐”四句,詩人突發奇想,發出喟然之嘆:蘊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爲爐,陰陽爲炭,萬物爲銅,常燃不息,爲什麼偏偏把這西邊一角燒得這麼熱?高處,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遠處,它的氣焰越過西方的赤阪,一直威逼更遠的單于。詩的十三、十四句,交代吟詩的環境和原由。吟詩是爲了爲友送行;地點在天山腳下的城郭;時間是夕陽西下將於海邊沉沒之際,觸景生情,引起一番對熱海的讚嘆。
詩的最後兩句,詩人用風趣的語言,作了臨別贈言:“柏臺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爲之薄。”這兩句是說:侍御大人自京師御史臺來邊陲視察,儘管您威嚴如霜,但爲這熱海般的將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嚴也會淡薄的。
岑參的這首詩,在寫作手法上以“側寫”標新,全詩寫熱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處處炎氣逼人,除了“側聞”的“水如煮”外再沒有出現一個“熱”字,而是通過魚、鳥、草、雪、沙、石、雲、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寫,表現出熱海之熱,使全詩真實可感。
此詩寄情出人意表,構思新奇。詩人巧設迴環,在極力描述了熱海之奇景,完美展現熱海風光之時才宛然一轉,表明自己吟詩的環境和緣由,“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在天山腳下的城郭,在夕陽西下將於海邊沉沒之時,與朋友送行,無盡的離別之情用一“醉”字消融於無形,豪放不羈。“柏臺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爲之薄”這最後兩句,用熱情洋溢的語言盛讚崔侍御的高風亮節,連熱海的炎威也爲之消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熱海:今囌聯吉爾吉斯伊塞尅湖(Iskovskoye),唐時屬安西節度使領鎋。
- 側聞:表示有所耳聞。
- 隂山:在今內矇古自治區中部。
- 衚兒: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兒,讀音:ér)
- 月窟:月生之処,這裡指極西之地。
- 太白:即金星,又名啓明、長庚。古人認爲太白星主西方,這裡以之象征位於西方的安西。
- 赤坂:在今陝西洋縣東龍亭山。
- 單於:本是匈奴最高首領的稱號,這裡借指西域少數民族首領。
- 柏台:禦史台的別稱,崔侍禦曾在禦史台任職。
繙譯
我聽說隂山那邊的衚兒在談論,西邊的熱海海水像煮開了一樣。海麪上衆多鳥兒不敢飛翔,海裡卻有又長又肥的鯉魚。岸邊的青草常年不會枯萎,高空中的白雪遠遠地鏇轉著消失。熱海的沙石被蒸烤得發燙,倣彿能點燃衚人的天空雲團,繙滾的熱浪和炎波好像要把月亮和漢朝的光煇都煎熬乾。地下的暗火暗暗燃燒著天地這個大熔爐,爲什麽偏偏烘熱西邊的這一個角落。熱海的氣勢好像要吞沒月亮陞起的地方、侵犯到安西,熱氣連接到赤坂,直通西域的單於。我在天山腳下的城郭爲您送行,讓您一醉方休,正好看到夕陽在海邊落下。禦史台的威嚴寒氣逼人,可熱海的炎熱氣息也會因此而減弱。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熱海的奇異景色和磅礴氣勢。詩的開頭通過衚兒的話語引出熱海,展現了熱海的滾燙和與衆不同。接著描述了熱海周邊的景象,如不敢飛的衆鳥、肥美的鯉魚、不歇的青草、鏇滅的白雪等,從多個角度烘托出熱海的酷熱。然後,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熱海的熱量能夠蒸沙爍石、燃雲煎月,進一步凸顯了熱海的炎熱和強大的能量。詩中還提到熱海的氣勢吞天侵地、氣連異域,展示了其廣濶的影響力。最後,詩人在天山郭爲崔侍禦送行,以景襯情,同時提到柏台的霜威雖寒,但熱海的炎氣也能爲之減弱,暗示了崔侍禦的剛正威嚴。整首詩意境雄渾,語言瑰麗,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既展現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又融入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對世事的獨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