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國非所志,煩勞殊清閒。

出自 五代十國李煜 的《 亡後見形詩
異國非所志,煩勞殊清閒。 驚濤千萬裏,無乃見鐘山。
拼音

譯文

留在別國不是我的意願,他國的煩勞遠多餘清閒。 在千萬裏的驚濤駭浪中,沒想到竟然還能見到鐘山。

注釋

無:竟然;也可不翻譯。異國:這裏指自己覆滅的國家。 殊:不同或超過。

賞析

後主對“鐘山”這個詞很有愛,自號鍾隱、鐘山隱者。“鐘山”對後主來說,意味着出世、隱居、清逸。因此聯繫全文,“鐘山”一次並非實指而是虛指。無乃見鐘山並非說見不到鐘山,而是說無法繼續目前這種類似隱居的閒逸的狀態。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應該是,有一件事他不想去做。不想做的理由是因爲環境惡劣,無法像現在這樣清逸閒散。 他說“不想去”,意味着有選擇的餘地。又說不想去的理由是因爲“不能這麼安逸”,意味着他目前的生活狀態是相當滋潤的。如果是亡國前後期的作品,是否去汴京,是他可以選擇的嗎?他當前的生活狀態,能用“安逸”來描述嗎?顯然不能。所以這不是亡國前後的作品。 將這首詩和後主的生平相聯繫,可以作以下猜測:所謂異國,並非指某個國家,而是指自己滅亡的唐朝。所謂驚濤,並非是說渡江的情景,而是自己現狀。所謂鐘山,並非是說某座山,而是說隱居的生活。而在後主心目中,隱居不代表清苦,而代表清逸。 他現在正過着十分安逸的生活,很舒服滿足,不想放棄這種生活去過另外一種類似於“驚濤駭浪”般的,有別於現在的生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很,甚。
  • 無乃:表委婉推測的語氣詞,意爲「恐怕」「只怕」。

翻譯

住在異國他鄉並非我所願意的,在這裏反而覺得煩擾勞累,遠不如以往的清閒自在。那千萬裏的驚濤駭浪啊,恐怕我只能在夢中見到家鄉的鐘山了。

賞析

這首詩是李煜在亡國後所作,短短四句,卻飽含着他對故國的思念和對現實的無奈。詩的前兩句,李煜表達了對身處異國的不滿和對過去清閒生活的懷念,反映出他內心的痛苦和失落。後兩句通過描述驚濤駭浪,暗示了他在異鄉所面臨的困境和不安,而「無乃見鐘山」則真切地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和渴望。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沉,將李煜的複雜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李煜

李煜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峯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爲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爲“千古詞帝”。 ► 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