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裏。

出自 王維 的《 李陵詠
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 結髮有奇策,少年成壯士。 長驅塞上兒,深入單于壘。 旌旗列相向,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裏。 將令驕虜滅,豈獨名王侍。 既失大軍援,遂嬰穹廬恥。 少小蒙漢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報,投軀未能死。 引領望子卿,非君誰相理。
拼音

注釋

三代將門:《漢書•李廣蘇建傳贊》:“然三代之將,道家所忌,自廣至陵,遂亡其宗。” 結髮:束髮之意,指初成年。 上,述古堂本作“門”。單(chán禪)於:匈奴稱其君長爲單于。 名王:《漢書•宣帝紀》:“匈奴單于遣名王奉獻,賀正月,始和親。”顏師古注:“名王者,謂有大名以別諸小王也。”句謂哪裏只是令匈奴遣名王人侍天子? 嬰:遭遇。穹廬:氈做的大型圓頂帳篷。《漢書•匈奴傳》:“匈奴父子同穹廬臥。”句謂遭遇同居穹廬(指投降匈奴)的恥辱。 坐:猶頓、遽,說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此:指“穹廬恥”。《漢書•蘇武傳》:“(陵)因謂武曰:……陵始降時,忽忽(若有所失貌)如狂,自痛負漢。”此句即用其意。 “深衷”二句:投軀,謂獻身出力。《漢書•蘇武傳》載陵謂武曰:“陵雖駑怯,令漢且貰(寬赦)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指降敵之事)之積志,庶幾乎曹柯之盟(指曹沫爲魯莊公在柯邑劫齊桓公事,參見《史記•刺客列傳》),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又《李陵傳》載陵降匈奴後,上怒甚,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曰:“彼(指陵)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此二句即用其意。 引領:伸頸遠望。子卿:蘇武字子卿,天漢元年(前一○○)出使匈奴,單于多方脅降,武皆不爲所屈,遂被留匈奴凡十九年,帝時還漢,拜典屬國。陵與武素厚,單于嘗令陵說武降,武不從;後武歸漢,陵曾置酒與之訣別,泣下數行。事見《漢書•蘇武傳》。理:申辯。言不是您還有誰能爲我申辯。此二句寫陵與武別後,對武的思念之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結髮:古代男子自成年開始束髮,這裏指成年。
  • 奇策:非凡的計謀或策略。
  • 壯士:勇敢的戰士。
  • 長驅:長距離不停頓地快速行進。
  • 塞上:邊塞之上,指邊疆地區。
  • 單于:古代匈奴的君主稱號。
  • :軍事防禦工事。
  • 旌旗:旗幟的總稱,用以指揮或標誌。
  • 簫鼓:古代的樂器,這裏指軍樂。
  • 沙漠陲:沙漠的邊緣。
  • 戰聲:戰鬥的聲音。
  • 煙塵:戰場上揚起的塵土,比喻戰爭的激烈。
  • 驕虜:傲慢的敵人。
  • 名王:有名望的君王。
  • :侍奉,這裏指投降或被俘。
  • 大軍援:大部隊的支援。
  • :遭受。
  • 穹廬:古代遊牧民族居住的氈帳,這裏指被俘後的生活。
  • :受到。
  • 深衷:內心深處。
  • 投軀:獻身,犧牲。
  • 引領:伸長脖子,形容盼望的急切。
  • 子卿:指蘇武,漢朝使臣,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堅守節操。
  • :理解,幫助。

翻譯

唐朝的王維寫下這首《李陵詠》,描繪了李陵這位漢家將軍的英勇與悲壯。詩中寫道,李陵是三代將門之後,成年時便有非凡的計謀,少年時期就已成爲勇敢的戰士。他率領士兵長驅直入邊塞,深入匈奴的軍事要塞。在那裏,兩軍的旗幟相對而立,軍樂聲中透露出悲傷。日暮時分,沙漠的邊緣,戰鬥的聲音在煙塵中迴盪。他的命令是要消滅傲慢的敵人,不僅僅是侍奉有名望的君王。但當他失去了大部隊的支援,便遭受了被俘的恥辱。他自小受到漢朝的恩惠,怎能忍受這樣的境遇。他內心深處渴望有所報答,但還未到獻身犧牲的時刻。他急切地盼望着蘇武,如果不是蘇武,又有誰能理解他的處境並給予幫助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李陵英勇事蹟的敘述,展現了他的忠誠與悲壯。詩中,「結髮有奇策,少年成壯士」凸顯了李陵的英勇與智謀,「長驅塞上兒,深入單于壘」描繪了他的軍事行動,而「旌旗列相向,簫鼓悲何已」則傳達了戰場的緊張與悲傷。後半部分,詩人通過「既失大軍援,遂嬰穹廬恥」表達了李陵的無奈與恥辱,而「深衷欲有報,投軀未能死」則體現了他的忠誠與犧牲精神。最後,詩人以「引領望子卿,非君誰相理」作結,表達了對蘇武的期待,也反映了李陵內心的孤獨與渴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豐富,是對李陵這一歷史人物的深刻描繪與感慨。

王維

王維

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