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堦月地,關鎖千重。

出自 李清照 的《 行香子 · 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拼音

譯文

蟋蟀在草叢中幽悽地鳴叫着,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這正是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天宮以月爲地,以云爲階,重重關鎖,即使像昔人那樣乘槎去到天上,又乘槎回來,也不能同織女、牽牛相逢。 鵲橋或許還未搭就,牽牛、織女或許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無法相會吧!

注釋

行香子:詞牌名。雙調小令,六十六字,上片五平韻,下片四平韻。 蛩(qióng):蟋蟀。 雲階月地:指天宮。語出杜樊川《秋夕》:「天階夜色凉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縱浮槎(chá)來,浮槎去,不相逢」句:隱括典故借喩詞人與其夫的被迫分離之事。張華《博物志》記載,天河與海可通,每年八月有浮槎,來往從不失期。有人矢志要上天宮,帶了許多喫食浮槎而往,航行十數天竟到達了天河。此人看到牛郎在河邊飲牛,織女卻在很遙遠的天宮中。浮槎:指往來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槎:用竹木編成的筏子。 星橋鵲駕:傳説七夕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時,喜鵲爲之搭橋,故稱鵲橋。韓鄂《歲華記麗·卷三》引《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爲橋。」 牽牛織女:二星宿名。《文選·魏文帝〈燕歌行〉》:「牽牛織女遙相望。」李善注:《史記》曰「牽牛爲犧牲,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曹子建《九詠》注曰:「牽牛爲夫,織女爲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 甚霎(shà)兒:「甚」是領字,此處含有「正」的意思。霎兒:一會兒。

這首雙調小令,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達了詞人鬱積於內的離愁別恨。

賞析

此詞主要藉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愁別恨,悽惻動人。 「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七月七日夜裏,人們遙望天上的織女星和牽牛星,想起關於他們的美麗傳說,無不感嘆。在這樣的日子裏,正受別離之苦的詞人,感觸更深。「草際鳴蛩,驚落梧桐」。寫的是悽清之景:夜是那麼靜,草叢中蟋蟀的叫聲是那麼清晰,連梧桐的葉子掉在地上也能聽到。這兩句從聽覺入手,不僅增強了下句的感傷情調,而且給全詞籠罩上一層淒涼的氣氛。「正人間天上愁濃」是作者仰望牽牛、織女發出的悲嘆。「天上」暗點出牽牛、織女。七夕雖爲牛、女相會之期,然而相會之時即爲離別之日,傾訴一年來的別離之苦,想到今夜之後又要分別一年,心情更痛苦。「人間」包括作者和一切別離中的男女。想到牛、女今夜尚能相見,自己卻無此機會,內心的悲愁,可見一斑。「愁濃」二字,寫盡辛酸。「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此句意思:望着銀河,望着雲、月,在幻覺中進入了想象中的天上世界。「槎」是可以渡水的。據說乘着它從海上出發,航行十餘天,到了天上,可以見有城郭房舍,非常壯麗,望見織女在宮中織布,牽牛在天河岸邊飲牛。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牛郎、織女一年衹有一度的短暫相會之期,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遊來蕩去,終不得相會聚首。這幾句字面雖寫天上,用意則在人間。「關鎖千重」,極言阻隔之深,致使有情男女不得會合團聚,其中寄託詞人個人的別恨。 下片仍是作者仰望銀河雙星時浮現出來的想象世界。傳說夏曆七月七日夜羣鵲在銀河銜接爲橋渡牛、女相會,稱爲「鵲橋」,也稱「星橋」。分別一年,衹得一夕相會,離情別恨,自然年年月月永無窮盡。「想」意「討想」、「想像」等包含着對牛、女的痛惜、體貼和慰藉意,還有啓下的作用。正當人們悲慨牛、女常年別離時,剛剛相會的他們,又要別離了。「莫是離中」的「莫」爲猜疑之詞,即大概,大約之意。結尾三字用一「甚」字總領,與上片末三句句式相同,爲此詞定格。「甚」這裏是時間副詞,作「正當」「正值」的「正」解釋。「霎兒」是口語,指短暫的時間,意思是一會兒。天這麼一會兒晴,一會兒雨,一會兒又颳風,大約織女、牽牛已在分離了吧?疊用三個「霎兒」,逼肖煩悶難耐聲口,寫得幽怨不盡。牽牛、織女正是人間別離男女的化身,對他們不幸遭遇的嘆恨,正是對人間離愁別情的嘆恨。這幾句語意雙關,構思新穎,用天氣的陰晴喩人間的悲喜,貼切生動。 這首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說爲寄託,境界奇麗,曲徑通幽,寫透了青年男女的離愁別恨。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山東省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1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