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相思就像欠人債,每日裏債主緊緊來催逼。日日挑著一擔愁,卻抵不了三分利,這本帳衹有見到他時纔算得。
注釋
少債的:欠債的。
準不了:折不了、抵不得。
序
這首曲子用一箇新穎別致的比喩,將相思比作債務,新奇但卻恰如其分。相思如同債務,不僅僅是放不下,抹不掉,日日糾纏,時時縈繞,而且利息日益積累,隱喩出相思之苦的與日俱增。末句「這本錢見面時才算得」,巧妙地寫出相思這筆債務的特殊之處——兩人相見,債務纔能了結。前人對這首小令的表現手法很贊賞。自古以來,表現相思之情的詩詞曲作品很多,用以比喩相思的事物也很多,然而以欠債喩相思的卻不多。盡管以欠債喩相思不是徐再思的首創,但他用得自然,産生了較大的影響。任半塘在《曲諧》中評價這首詞:「以放債喩相思,亦元人沿用之意。特以此詞爲著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少債的:欠了債的人。「少」通「賒(shē)」,這裏指欠賬。
- 準不了三分利:意謂心中的愁沒有一點消釋。準,抵償;三分利,幾分利息,這裏形容愁緒如同債務有利息一樣不斷增加難以消解 。
翻譯
這相思就像欠了別人債的人一樣,每天都被不斷地催逼。常常像是挑着一擔子愁,卻連三分的消解都做不到。這相思的這筆「本錢」,只有見到他的時候纔算能夠結清。
賞析
這首小令以獨特新奇的比喻來寫相思之情,十分巧妙。將相思比作欠債,形象地寫出相思帶來的壓迫感和緊迫感,就像債主天天催債般讓人不得安寧。「常挑着一擔愁」用直觀可感的畫面,把無形的愁緒具體化,彷彿那愁沉重到需要用擔子來挑。「準不了三分利」進一步強調了愁緒的難以排解。「這本錢見他時纔算得」則點明主旨,凸顯出只有見到心愛的人,濃重的相思愁緒才能得以釋放,深情地表達了對心上人的深切思念,把那種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