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絲紕之,良馬四之。

出自 無名氏 的《 國風 · 鄘風 · 幹旄
孑孑幹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幹旟,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幹旌,在浚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拼音

譯文

牛尾之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邑郊。素絲束束理分明,良馬四匹禮不輕。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麼來回敬? 鷹紋大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近郊。束帛層層堆得好,良馬五匹選得妙。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麼來回報? 鳥羽旗幟高高飄,人馬來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順的賢士,有何良策來回報?

注釋

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汲縣北。 幹旄(máo):以犛牛尾飾旗杆,樹於車後,以狀威儀。幹,通“竿”“杆”。旄,同“犛”,犛牛尾。 孑(jié)孑:旗幟高舉的樣子。 浚(xùn):衛國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縣。 素絲:白絲,一說束帛。紕(pí):連綴,束絲之法。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 良馬四之:這裏指四匹馬爲聘禮。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彼:那。姝(shū):美好。一說順從貌。子:賢者。 畀(bì):給,予。 旟(yú):畫有鷹鵰紋飾的旗幟。 都:古時地方的區域名。《毛傳》:“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組:編織,束絲之法。 予:給予。 旌(jīng):旗的一種。掛犛牛尾於竿頭,下有五彩鳥羽。 祝:“屬”的假借字,編連縫合。一說厚積之狀。 告(gǔ):作名詞用,忠言也。一說同“予”。

《國風·鄘風·幹旄》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歷代學者多認爲此詩是讚美衛文公羣臣樂於招賢納士的詩,敘述了衛國官吏帶着布帛良馬,樹起招賢大旗,到浚邑訪問賢才的景況。全詩三章,每章六句,全用賦體,採用重章疊句的結構,場面描寫得很隆重,氣氛表現得很熱烈。

賞析

此詩寫一位尊貴的男子駕車驅馳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車馬隆隆,旗幟飄揚。接下來是對旗幟和車馬的特寫:旄是“素絲紕之”,用素絲織的流蘇鑲在旗幟的邊上,可見其色彩鮮明及飄揚姿態;馬是“良馬四之”,四匹高頭大馬駕車而行,十分氣派,意氣風發。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幟越來越漂亮,距離浚邑越來越近,車馬排場越來越盛。而離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詩全用賦體,採用重章疊句的結構,但完全重複的句子僅“彼姝者子”一句,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詩中的重要性。方玉潤《詩經原始》認爲:“‘西方美人’,亦稱聖王,則稱賢以姝,亦無所疑。”持“美好善說”的毛詩說以爲“姝者”是衛國好美善的大夫,持“訪賢說”的朱熹則以爲“姝者”是衛國的賢人,但他們都認爲“之”指代的是衛大夫。毛詩說以“之”爲“賢者樂告以善道”(《毛詩序》)的對象,朱熹以“之”爲“答其禮意之勤”(《詩集傳》)的對象。“之”指代的應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訪賢說”,那“之”必然是指被訪的賢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訪賢大夫心中所想的問題:將贈送他們什麼東西以示禮敬?將告訴他們哪些事需要請教? 關於詩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傳》解爲“御四馬也”“驂馬五轡”“四馬六轡”,認爲“良馬四之”“良馬五之”“良馬六之”是說大夫駕車建旌旄而行。對此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說:“服馬四轡皆在手,兩驂馬內轡納於觖,故四馬皆言六轡,經未有言五轡者。”又引孔廣森語曰:“四之、五之、六之,不當以轡爲解,乃謂聘賢者用馬爲禮。三章轉益,見其多庶。《覲禮》曰:‘匹馬卓上,九馬隨之。’《春秋左傳》曰:‘王賜虢公、晉侯馬三匹。’‘楚公子棄疾見鄭子皮以馬六匹。’是以馬者不必成雙,故或五或六矣。” 從詩藝上說,“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遠而近,“良馬四之”“良馬五之”“良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嚴謹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問句代陳述句,搖曳生姿。如果按“訪賢說”,那麼此詩反映訪賢大夫求賢若渴的心理可謂妙筆生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孑孑(jié jié):形容高擧的樣子。
  • 乾旄(máo):以氂牛尾飾旗杆的旌旗。
  • (xùn):衛國城邑,在今河南濮陽境內。
  • (pí):連綴。
  • 乾旟(yú):畫有鷹隼的旗。
  • :編織。
  • 乾旌:一種用五彩鳥羽裝飾的旗子。
  • :通“屬”,編連。

繙譯

高高飄蕩氂牛尾旗,在那濬邑郊外地方。白絲繩索交織纏繞,四匹良馬多麽雄壯。那位美好賢淑的女子,拿什麽送給她才好? 高高飄蕩老鷹旗,在那濬邑城邑之中。白絲繩索編織而成,五匹良馬多麽出衆。那位美好賢淑的女子,拿什麽給予她才對? 高高飄蕩鳥羽旗,在那濬邑城堡之上。白絲繩索編連起來,六匹良馬多麽軒昂。那位美好賢淑的女子,拿什麽曏她告白?

賞析

這首詩寫一位尊貴的男子駕車去見心愛的女子,帶著豐厚的禮物。詩中每章都以不同的旗幟開頭,渲染了一種莊重而熱烈的氛圍。通過描寫良馬的數量衆多和旗幟的華麗,襯托出男子對女子的重眡和愛慕之情。詩中反複詢問拿什麽來贈予、給予、告白女子,表現出男子內心的急切和真誠。全詩語言簡潔明快,節奏鮮明,充滿了古樸的風情和浪漫的氣息。

無名氏

周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