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爲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其二】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餚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良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
馬爲仰天鳴,風爲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拼音
譯文
【其一】
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終不算生命短。
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喪赴黃泉。
遊魂飄散在何處?枯稿屍身存木棺。
嬌兒找父傷心啼,好友痛哭靈柩前。
死去不知得與失,哪還會有是非感?
千秋萬歲身後事,榮辱怎能記心間?
衹恨今生在世時,飲酒不足太遺憾。
【其二】
生前貧困無酒飲,今日奠酒盛滿觴。
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時能再得品嚐!
佳餚滿案擺面前,親友痛哭在我旁。
想要發言口無聲,想要睜眼目無光。
往日安寢在高堂,如今長眠荒草鄉。
一朝歸葬出門去,想再歸來沒指望。
【其三】
茫茫荒野草枯黃,蕭瑟秋風抖白楊。
已是寒霜九月中。親人送我遠郊葬。
四周寂寞無人煙,墳墓高高甚淒涼。
馬爲仰天長悲鳴,風爲蕭瑟作哀響。
墓穴已閉成幽暗,永遠不能見曙光。
永遠不能見曙光,賢達同樣此下場。
剛纔送葬那些人,各自還家入其房。
親戚或許還悲哀,他人早忘已歡唱。
死去還有何話講,寄託此身在山岡。
注釋
挽歌:挽柩者所唱哀悼死者的歌,泛指對死者悼念的詩歌或哀嘆舊事物滅亡的文辭。
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謂生死屬於自然規律,故生命并無長短之分。
昨暮:昨晚。
同爲人:指還活在世上。
今旦:今晨。
在鬼錄: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魂氣:指人的精神意識。《左傳·昭公七年》疏:「附形之靈爲魄,附氣之神爲魂。」
散何之:散歸何處。
枯形:枯槁的屍體。
寄空木:安放於棺木之中。
索:尋找。
千秋萬歲:千年萬年,形容歲月長久。
湛(zhàn)空觴:是説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滿了澄清的奠酒。
春醪(lǎo):春酒。
浮蟻:酒面上的泡沫。《文選·張衡〈南都賦〉》:「醪敷徑寸,浮蟻若萍。」劉良注:「酒膏徑寸,布於酒上,亦有浮蟻如水萍也。」
肴(yáo)案:指擺在供桌上的盛滿肉食的木盤。肴,葷菜;案,古代進食用的一種短腳木盤。
盈:指擺滿。
傍:即「旁」。
荒草鄉:指荒草叢生的墳地。按:逯本據《樂府詩集》於此句後校增「荒草無人眠,極視正茫茫」二句,爲諸本所無。然此二句與第三首「四面無人居」、「荒草何茫茫」等句重複,故當删去。
出門去:指出殯。
良未央:未有盡頭,遙遙無期。良,确,誠。此句一本作「歸來夜未央」。
何:何其,多麽。
茫茫:無邊無際的樣子。
蕭蕭:風吹樹木聲。
嚴霜:寒霜,濃霜。
送我出遠郊:指出殯送葬。
無人居:指荒無人煙。
嶕嶢(jiāo yáo):高聳的樣子。
馬:指拉靈樞喪車的馬。
幽室:指墓穴。
朝(zhāo):早晨,天亮。
賢達:古時指有道德學問的人。
無奈何:無可奈何,沒有辦法。指皆不免此運。
向:先時,剛纔。
各自還其家:《文選》作「各已歸其家」,茲從逯本。
已歌:已經在歡快地歌了。是説人們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何所道:還有什麽可説的呢。
序
這組組詩作品是詩人假設自己死後的情況,表達了自己對生死的看法,又安慰親友不必過於悲傷。第一首詩是說死後收殮的情況,描述兒女朋友痛哭。詩人豁達地說死後便沒有榮譽與羞辱,衹覺得酒還未喝夠便死了,有些遺憾。第二首詩是寫出殯前的祭祀。詩人描述親人的哀傷,自己雖感到不能飲酒的遺憾,但已爲離開家園而有些黯然。第三首詩是寫下葬的情形。詩人對下葬後的幽冥世界不猜測,也認爲賢達也不能逃避死亡,與當時追求神仙得道的風氣迥異。全詩藝術構思極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語言設想自己離開人世之後發生的主客觀情狀,表現了詩人對生死極其坦然的態度,顯示了他極其明徹達觀的思想。
賞析
陶詩一大特點,便是他怎麽想就怎麽説,基本上是直陳其事的「賦」筆,運用比興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語雖淺而涵義實深,雖出之平淡而實有至理,看似不講求寫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這就是蘇軾所説的「似枯而實腴」。而這三首挽歌詩又極有新意。魏晉人侈尙清談,多言生死。但賢如王羲之,尙不免有「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之嘆;而眞正能勘破生死關者,在當時恐怕衹有陶淵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釋》詩的結尾處説:「縱浪大化中,不憂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意思説人生居天地之間如縱身大浪,沉浮無主,而自己卻應以「不憂亦不懼」處之。這已是非常難得了。而對於生與死,他竟持一種極坦率的態度,認爲「到了該死的時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顧慮!」這同陶淵明在早些時候所寫的《歸去來辭》結尾處所説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實際是一箇意思。
這種勘破生死關的達觀思想,雖説難得,但在一個人身體健康、幷能用理智來思辨問題時這樣説,還是比較容易的。等到大病臨身,自知必不久於人世,仍能明智地認識到這一點,幷以半開玩笑的方式(如説「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寫成自挽詩,這就遠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
第一首開宗明義,説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這是貫穿此三詩的主旨,也是作者對生死觀的中心思想。然後接下去具體寫從生到死,衹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錄。從詩的具體描寫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氣絶就再無知覺的道理的,是知道沒有什麽所謂靈魂之類的,所以他説:「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衹賸下一具屍體納入空棺而已。以下「嬌兒」、「良友」二句,乃是根據生前的生活經驗,設想自己死後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斷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徹大悟之言,衹要人一斷氣,一切了無所知,身後榮辱,當然也大可不必計較了。最後二句雖近詼諧,卻見出淵明本性。他平生俯仰無愧怍,畢生遺憾衹在於家裏太窮,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紀實,未必用典。不過陶旣以酒與身後得失榮辱相提幷論,似仍有所本。蓋西晉時張翰有云:「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見《晉書·文苑》本傳)與此詩命意正復相近似。
此三詩前後銜接,用的是不明顯的頂針續麻手法。第一首以「飲酒不得足」爲結語,第二首即從「在昔無酒飲」寫起。而詩意卻由入殮寫到受奠,過渡得極自然,毫無針綫痕迹。「湛」訓沒,訓深,訓厚,訓多(有的注本訓澄,訓清,似未确),這裏的「湛空觴」指觴中盛滿了酒。「今但湛空觴」者,意思説生前酒觴常空,現在靈前雖然觴中盛滿了酒,卻衹能任其擺在那裏了。「春醪」,指春天新釀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於秋收後開始醖釀,第二年春天便可飲用。「浮蟻」,酒的表面泛起一層泡沫,如蟻浮於上,語出張衡《南都賦》。這裏説春酒雖好,已是來年的事,自己再也嘗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寫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預言葬後情狀,但這時還未到殯葬之期。因「一朝出門去」是指不久的將來,言一旦棺柩出門就再也回不來了,可見這第二首還沒有寫到出殯送葬。末句是説這次出門之後,再想回家,衹怕要等到無窮無盡之日了。一本作「歸來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長夜無窮,永無見天日的機會了。亦通。
從三詩的藝術成就看,第三首寫得最好,故蕭統《文選》衹選了第三首。此首通篇寫送殯下葬過程,而突出寫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旣承前篇,又寫出基地背景,爲下文烘托出凄慘氣氛。「嚴霜」句點明季節,「送我」句直寫送葬情狀。「四面」二句寫墓地實況,説明自己也衹能與鬼爲鄰了。然後一句寫「馬」,一句寫「風」,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繪出來,雖僅點到而止,卻歷歷如畫。然後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結,説明壙坑一閉,人鬼殊途,正與第二首末句相呼應。但以上衹是寫殯葬時種種現象,作者還沒有把眞正的生死觀表現得透徹充分,於是把「千年」句重複了一次,接著正面點出「賢達無奈何」這一層意思。蓋不論賢士達人,對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規律總是無能爲力的。這幷非消極,而實是因勘得破看得透而總結出來的。而一篇最精彩處,全在最後六句。「嚮來」猶言「剛纔」。剛纔來送殯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閉,便自然而然地紛紛散去,各自回家。這與上文寫死者從此永不能回家又遙相對照。「親戚」二句,是識透人生眞諦之後提煉出來的話。家人親眷,因爲跟自己有血緣關繫,可能想到死者還有點兒難過;而那些同自己關繫不深的人則早已把死者忘掉,該幹什麽就幹什麽去了。《論語·述而篇》:「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這是説孔子如果某一天參加了別人的喪禮,爲悼念死者而哭泣過,那麽他在這一天裏面就一定不唱歌。這不但由於思想感情一時轉不過來,而且剛哭完死者便又高興地唱起歌來,也未免太不近人情。其實孔子這樣做,還是一個有教養的人訴諸理性的表現;如果是一般人,爲人送葬不過是禮節性的周旋應酬,從感情上説,他本沒有什麽悲傷,衹要葬禮一畢,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淵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論語》之意,爽性直截了當地把一般人的表現從思想到行動都如實地寫了出來,這纔是作者思想上的眞正達觀而毫無矯飾的地方。陶之可貴處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觀中還是有著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詩的最後兩句寫道:「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後還有什麽可説的呢,他把屍體託付給大自然,使它即將化爲塵埃,同山腳下的泥土一樣。這在佛教輪回觀念大爲流行的晉宋之交,實在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唯物觀點。
至於前面説的此三首陶詩極有新意,是指其藝術構思而言的。在陶淵明之前,賢如孔孟,達如老莊,還沒有一箇人從死者本身的角度來設想離開人世之後有哪些主客觀方面的情狀發生;而陶淵明不但這樣設想了,幷且把它們一一用形象化的語言寫成了詩,其創新的程度可以説是前無古人。當然,藝術上的創新還要以思想上的明徹達觀爲基礎。沒有陶淵明這樣高水平修養的人,是無法構想出如此新奇而眞實、旣是現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作品來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鬼錄:指迷信中記錄鬼魂的名冊。
- 醪(láo):濁酒。
- 浮蟻:酒面上的泡沫。
- 未央:未盡,沒有結束。
- 嶕嶢(jiāo yáo):形容山高峻。
翻譯
【其一】人有生就必有死,早死不算生命短促。昨天夜晚還一同做人,今天早上就進入了鬼簿。魂魄飄散不知到哪裏,枯萎的身體寄託在空木棺。嬌兒找父親啼哭,好友撫摸着我痛哭。所得所失不再知道,是非怎麼還能覺悟!千秋萬年後,誰知道榮耀與恥辱?只恨在世時,飲酒不能足夠。 【其二】從前沒有酒喝,現在只有空空的酒杯。春酒產生了泡沫,何時才能再品嚐!菜餚擺滿在我面前,親友在我身旁哭泣。想要說話口卻沒聲音,想要看卻眼睛沒光亮。從前在高堂上安睡,如今寄宿在荒草鄉;一旦出門離去,回來遙遙沒有盡頭。 【其三】荒草多麼茫茫,白楊也沙沙作響。在九月嚴霜中,送我到遙遠的郊外。四周沒有人居住,高高的墳墓很是高峻。馬仰天鳴叫,風也獨自蕭瑟。墓室一旦關閉,千年都不再有早晨。千年都不再有早晨,賢達的人也無可奈何。剛纔來送葬的人,各自回到他們的家。親戚或許還有剩餘的悲哀,其他人也已經開始歌唱。死去有什麼可說的,寄託身體于山陵。
賞析
這組詩是陶淵明對生死的思考和感悟。第一首表達了對生死的自然接受,認爲人終究會死去,身後的榮辱也無關緊要,遺憾的只是在世時飲酒未能盡興。體現了他豁達超脫的生死觀。第二首則設想了死後的情景,面對空酒杯懷念過去,描寫周圍人的悲傷。第三首描繪出送葬的淒涼場景,寫出了生命逝去後的寂寥,同時也展現了他人在逝者離去後的生活繼續,進一步深化了對生死的思索。整體語言質樸而深沉,通過平實的描寫,傳達出詩人對人生和死亡的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