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後,錦城相吊,遇草堂翁。
過隆中。桑柘倚斜陽,禾黍戰悲風。世若無徐庶,更無龐統,沉了英雄。本計東荊西益,觀變取奇功。轉盡青天粟,無路能通。
他日雜耕渭上,忽一星飛墮,萬事成空。使一曹三馬,雲雨動蛟龍。看璀璨、出師一表,照乾坤、牛鬥氣常衝。千年後,錦城相吊,遇草堂翁。
拼音
譯文
經過隆中,斜陽下的桑麻綠油油的,秋風高歌,非常淒涼。假如世上沒有徐庶則一定沒有龐統,這些夭折的英雄們。本來謀劃攻取荊門,靜靜等待他們的戰功。在慄地中轉悠了一圈,竟然發現沒有了道路。
當年在渭地屯兵的諸葛,忽然一顆彗星降落,他的一切的謀劃都成了空談。曹氏大權被司馬氏家掌握,司馬氏集團如蛟龍之逢雲雨,順順當當地發展壯大。欣賞出師表這樣光彩照人,牛氣沖天的作品。等過了數千年之後,我在草廬旁憑弔,看到堂前有一老翁。
注釋
甘州:唐教坊曲名。《唐書·禮樂志》:“天寶間樂曲,皆以邊地爲名,若涼州、甘州、伊州之類。”
諸葛武侯:即諸葛亮(181年9月17日—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散文家、發明家。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
隆中:古隆中已有1800年曆史。因諸葛亮“躬耕隴畝”、劉備“三顧茅廬”,引發《隆中對策》,被世人稱爲智者搖籃,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禾黍戰悲風:禾黍顫粟於秋風中。
徐庶:元直,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漢末三國時期人物,本名福,後因爲友殺人而逃難,改名徐庶。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三國時劉備帳下謀士,官拜軍師中郎將。才智與諸葛亮齊名,人稱“鳳雛”。
東荊西益:荊、益二州。
取奇功:出其不意的攻佔方式,這裏是誇耀諸葛亮的功績。
雜耕渭上: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據武功五丈原與魏將司馬懿對壘。魏軍堅壁不出,諸葛亮即分兵屯田於渭水兩岸,和當地居民雜處而耕,作爲久駐之計。
一星飛墮:這裏用的暗喻,就是流行墜落代表一個人死亡。這裏指諸葛亮之死。
一曹三馬:“一曹三馬”,“曹”當作“槽”。《晉書。宣帝紀》載曹操夢三馬同食一槽。自魏齊王曹芳,司馬懿與二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掌魏國軍政大權,誅殺異已,孤立曹氏。至昭子司馬炎時,竟篡魏自立,改國號爲“晉”。
蛟龍:蛟龍就是中國傳說中的水龍,由於蛟龍常被人們目擊,而應爲人知,蛟棲息在湖淵等聚水處,也會悄悄地隱居在離民家很遠的池塘或河流的水底。隱棲在池塘與河川的蛟龍,一般會被稱作“潛蛟”。
出師一表:即《出師表》,它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乾坤:乾坤,八卦中的兩卦,乾爲天,坤爲地,乾坤代表天地。
牛鬥:指牛宿和鬥宿。傳說吳滅晉興之際,牛鬥間常有紫氣。雷煥告訴尚書張華,說是寶劍之氣上衝於天,在豫東豐城。張華派雷爲豐城令,得兩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兩人各持其一。張華被誅後,失所持劍。後雷煥子持劍過延平津,劍入水,但見兩龍各長數丈,光彩照人。見《晉書.張華傳》。後常用以爲典。
遇草堂翁:杜甫曾於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避難入蜀,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營構草堂,前後居住長達三年之久,故以“草堂翁”命名。
序
《八聲甘州·讀諸葛武侯傳》是宋代詞人王質的詞作。此詞是作者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後的感受,對諸葛亮未能完成統一大業表示極度遺憾。
賞析
“隆中”在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城西二十里,諸葛亮曾隱居於此。見《三國志》本傳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詞人家在興國(今湖北陽新一帶),可能曾有過過隆中而造訪諸葛亮故里的經歷。“桑柘”二句對仗,寫哲人已杳,但見桑柘偎倚在斜陽裏,禾黍顫粟於秋風中。夕陽西下的一日之暮,秋風悲鳴的一歲之暮。由於此篇所寫的乃是一位齎志以歿的英雄,故開局便以這日暮、歲暮之時的蕭瑟景象起篇,渲染悲劇氣氛。過英雄故里,人雖不可得而見,其事蹟則彪炳於史冊。故以下即切入正題,追尋斯人一生之出處大節。
“世若”三句,先敘諸葛亮得以登上歷史舞臺的契機,言當世若無徐庶輩相爲汲引,諸葛亮難免會被埋沒。“本計”四句,則高度概括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軍事活動,自“隆中對策”一直寫到“六出祁山”。傳載劉備親訪諸葛亮,請其出山時,曾詢以天下大計,亮對曰:今曹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其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賢能爲用,可以之爲援而不可圖。惟有奪取荊、益二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等少族,外結好於孫權,內修齊於政治。如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率荊州之軍直指宛(今河南南陽)、洛(今洛陽),將軍(謂劉備)親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庶幾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東荊西益,觀變取奇功”,這便是諸葛亮初步戰略計劃。“赤壁大戰”後,劉備得到了荊州;繼而又揮師入川,從劉璋手裏奪取了益州之地,實現了諸葛亮戰略設想的前半部分,形勢一度對蜀漢十分有利。可惜由於荊州方面軍的統帥關羽在外交和軍事上一系列的失誤,荊州被孫權襲取,致使北伐的通道只剩下川、陝一路;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李白《蜀道難》),軍糧轉運不及,故劉備死後,諸葛亮屢出祁山伐魏,都勞而無功。“轉盡青天粟,無路能通。”這種局面實爲諸葛亮無助之力。此二句是對上二句的轉折,行文中省略了“孰知”二字,亦屬賀鑄《伴雲來》一詞中同類的“關照省略”,應對照上文“本計”二字自行補出。
換頭三句,寫諸葛亮之死。此處打破了傳統的過片成法,文義緊接上片,使前後闋粘合爲一。因“轉粟難通”,乃有“雜耕渭上”之舉。公元234年(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春,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與魏將司馬懿對壘。魏軍堅壁不出,亮即分兵屯田於渭水之濱,和當地居民雜處而耕,作爲久駐之計。鑑於他在軍事實踐中摸索出了這一系列切實可行的作法。北伐開始有了成功的希望。遺憾的是,“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庾信《哀江南賦》),同年秋,諸葛亮不幸病死於軍中,一切希望都化作了泡影。
以下二句,繼而敘述諸葛亮之死後造成的直接歷史後果。“一曹三馬”,“曹”當作“槽”。《晉書·宣帝紀》載曹操夢三馬同食一槽。自魏齊王曹芳,司馬懿與二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掌魏國軍政大權,誅殺異已,孤立曹氏。至昭子司馬炎時,竟篡魏自立,改國號爲“晉”。曹操之夢,果然應驗。此事雖荒誕不經,但後世屢用爲故實。二句謂諸葛亮一死,再也無人能夠掃平曹魏,復興漢室,而使司馬氏集團如蛟龍之逢雲雨,順順當當地發展壯大,滅蜀、篡魏、平吳,建立了統一的晉王朝。
然而儘管斯人“出師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英雄卻未可以成敗作論。建興五年,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將出師北伐,臨行曾上疏劉禪,反覆勸勉他繼承先主遺志,親賢臣,遠小人,並陳述自己對蜀漢的忠誠及北取中原、復興漢室的決心。這就是氣衝牛斗、光照乾坤的《出師表》寫得忠愛剴切,歷來爲愛國的志士仁人所推崇。斯人也,有斯文在,可以不朽矣!“看璀璨”二句,命意在此。最後,即於千百萬敬仰諸葛亮的志士仁人中拈出一位傑出的代表——杜甫,結束全篇。“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曾於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避難入蜀,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營構草堂,前後居住長達三年之久,故以“草堂翁”命名。他遊成都武侯廟時,飽蘸濃墨,滿懷激情地寫下了吊諸葛亮的著名詩篇《蜀相》。千古名相,又得千古詩聖爲作此千古絕唱,九泉之下,亦當含笑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桑柘(zhè):桑樹和柘樹。
- 禾黍(shǔ):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
-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
-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
- 東荊西益:指佔據荊州和益州。
- 曹三馬:即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
繙譯
經過隆中。桑樹和柘樹靠著斜陽,禾穀在悲涼的風中顫抖。世上如果沒有徐庶,更沒有龐統,英雄就會被埋沒。本來計劃是佔據東荊州和西益州,觀察變化獲取奇功。輾轉用盡了所有辦法,卻無路可通。
有一天在渭水上襍耕,忽然一顆星墜落,所有的事都成了空。使一個曹氏三個司馬氏,像雲雨變動驚動蛟龍。看那光煇璀璨的《出師表》,照耀乾坤,如鬭牛之氣常常上沖。千年後,在錦城憑吊,遇到了草堂之翁。
賞析
這首詞是讀諸葛武侯傳後的感慨之作。上片描繪隆中景象,感歎如果沒有徐庶、龐統這樣的人才佐助,武侯的雄才大略可能會被埋沒,其計劃也難以實現。下片寫武侯的功業最終成空,但他的《出師表》卻光照千古。詞中表達了對武侯的敬仰和惋惜之情,也流露出歷史滄桑之感。全詞意境深遠,情感深沉,用詞精鍊,通過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追思,展現了作者對人生和歷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