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寞干戈戢,車徒振原隰。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雲臺凱歌入。
拼音

注釋

塞外:長城邊塞之外。泛指我國北邊地區。 切:急切,迫切。悲切。 交河:新疆地區的交城古城。 瀚海:蒙古大沙漠的古稱。地名。其含義隨時代而變。或曰即今呼倫湖、貝爾湖,或曰即今貝加爾湖,或曰爲杭愛山之音譯。浩瀚的大海。 陰山:山脈名。即今橫亙於內蒙古自治區南境、東北接連內興安嶺的陰山山脈。 迥戍:遙遠的邊戍。層巒:層疊的山巒。 高節:使臣所持的旄節。其長八尺,故稱。高尚的節操。 悠悠:悠長,連綿不盡貌。 旆旌:泛指旗幟。旆,旗末端狀如燕尾的垂旒。旌,羽毛裝飾的旗子。 寒沙:寒冷季節的沙漠。 騎跡:騎馬人的足跡。 朔吹:朔風吹。北風。 邊聲:邊人的書信。邊境上羌管、胡笳、畫角等音樂聲音。邊防的聲勢。 胡塵:胡地的塵沙。胡人兵馬揚起的沙塵。 玉塞:玉門關塞的別稱。 羌笛:羌族簧管樂器,雙管並在一起,每管各有六個音孔,上端裝有竹簧口哨,豎着吹。 韻:和韻。 金鉦:金屬鉦。古代的一種樂器,用銅做的,形似鍾而狹長,有長柄可執,口向上以物擊之而鳴,在行軍時敲打。 絕漠:絕無人煙的荒漠。極遠的沙漠地區。 干戈:乾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稱。指戰爭。 戢:收斂。停止。 車徒:戰車和步兵。車馬和僕從。 振:聲震。振旅,班師。 原隰:廣平與低溼之地。泛指原野。喻中原地區。 都尉:官名。略低於將軍。漢景帝時改秦之郡尉爲都尉,輔佐郡守並掌全郡的軍事。掌管邊區軍事的官員。 反:返。 龍堆:白龍堆的略稱。古西域沙丘名。 旋:凱旋。 馬邑:秦漢馬邑縣在今山西朔州市。唐置馬邑縣在今朔縣東北。 麾huī:古代指揮軍隊的旗子。 氛霧:塵氛和霧氣。比喻世道混亂或戰亂。 紀石:刻石。在石頭上刻下銘文。紀石勒功。 荒裔:指邊遠地區。裔,邊沿。 一戎衣:一仗。一場戰鬥。戎衣,軍服,戰衣。《書·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禮記·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雲臺:漢宮中高臺名。漢明帝時因追念前世功臣,圖畫鄧禹等二十八將於南宮雲臺,後用以泛指紀念功臣名將之所。

賞析

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它書寫了大唐平定天下,開創貞觀之治後太宗皇帝的感慨。全詩沒有具體描寫兩軍作戰的場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這場戰爭的發生發展與勝利的過程,是一首描寫當時現實事件的史詩。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切,悽切。交河,北方河名。句意爲:塞外,寒風悲鳴,十分悽切,交河上,嚴冰封凍了河道。據《舊唐書·太宗本紀》所載,太宗平定宋金剛之亂時,於“(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衆趣龍門關,履冰而渡之”,可見詩中所描寫的悲壯之景當是詩人親眼所見,想必此詩亦是濡筆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瀚海,沙漠。波,沙丘起伏狀。句意爲:廣袤的沙漠上,沙丘連綿不斷,陰山上千裏雪覆。此聯進一步寫塞外之景,壯闊迷茫,渲染了一種壯烈豪邁之情。其眼光,其氣度,真有指點江山,總攬寰宇之勢,這一點是此後的許多詩人都難以企及的。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迥戌,遠方的邊戍。高節,旗幟。句意爲:烽火中傳來了遠方的緊急軍情,我於是揮兵遠赴邊疆,一路上層疊的山巒引導着我的旗幟。此二句點明爲救邊而出征,軍隊沿着山路前行,彷彿是山引領着隊伍,意即此戰很得天時,必將獲勝。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句意爲:風兒輕輕地吹起旗幟,我們揮師出長城而飲水放馬。馬是古代戰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到某處飲馬,意即對某處用兵,佔領某地。自秦以來,長城一直是重要的守禦工事,詩人敢爲前人所不敢爲,兵出長城,爭雄天下,其傲視寰宇的胸懷確實令後人追慕不已。這兩句點明瞭題中馳騁宇內,以天下爲牧場之意。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朔吹,北風。句意爲:寒冷的沙漠上,騎兵過處,跡印連綿;凜冽的北風阻隔了邊塞的噪雜之聲。這是寫進軍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玉塞,玉門關。金鉦,鑼聲。句意爲:玉門關一帶,胡人入侵的囂塵已經消逝,羌人們正吹着笛子,敲着金鑼,載歌載舞。大軍所指,蠻夷懾服,邊境一帶很快呈現出一片祥和、安寧的和平氣象。並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使羌人載歌載舞心悅誠服。《舊唐書·太宗本紀》載:“自是西北諸蕃成請上尊號爲‘天可汗’。”可見在處理與邊疆少數民族的關係上,太宗是做得很成功的,從這兩句詩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絕漠,大漠。干戈,指武器。戢,收藏。原隰,原野。句意爲:大漠之上,武器收藏,車仗過處,原野爲之震動。平夷戰禍後,軍隊凱旋,所到之處,羣情振奮。所謂“弔民伐罪”,正義的戰爭,人民從來都是支持的。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龍堆,即白龍堆,今新疆庫木塔格沙漠。句意爲:都尉從龍堆返回,將軍們從馬邑凱旋而歸。這兩句是互文見義,稱述得勝還朝,所用地名都是邊塞一帶,給人以真實感,此後的邊塞詩也常用這種手法,羅列多個邊關地名,雖然這些地區往往與詩中的事件並無關聯,而且地名之間常常不具有確定的邏輯關係。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紀石,刻石紀功。句意爲:旗幟飄揚,雲霧瀰漫的氛圍因之消歇,將士們功勳卓著,應該把他們的功績刻在石頭上,永遠流傳後世。這裏運用了象徵手法,“揚麾”指唐軍旗幟鮮明地出戰,“氛霧”形容外敵入侵,一片紛擾之狀。這是對將士們的稱述,也是勉勵將士們努力作戰以名垂千古,同時也是自勉。 “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荒裔,邊荒。戎衣,戰士。靈臺,周代臺名。《後漢書·桓譚傳》:“其後有詔會議靈臺所處。”《三國志·魏書·王朗傳》注:“明堂所以祀上帝,靈臺所以觀天文。”這裏指代朝廷。句意爲:邊遠、荒涼之地只需一介之士戍守,朝廷中已有凱歌高奏。大唐王朝,威鎮四夷,只需很少的守兵,就可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李唐全盛時,的確如這兩句所描述的那樣,邊境安寧,四境賓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塞外:指長城以北的邊疆地區。
  • 交河:古代河流名,在今新疆吐魯番附近。
  • 瀚海:沙漠地帶,這裏指廣闊的沙漠。
  • 陰山:山脈,位於內蒙古自治區。
  • 迥戍:遙遠的哨所。
  • 危烽火:高聳的烽火臺。
  • 層巒:重重疊疊的山峯。
  • 旆旌:旗幟。
  • 朔吹:北方的寒風。
  • 玉塞:泛指邊關,如玉一般堅固。
  • 羌笛:一種西域的管樂器。
  • 金鉦:銅製的打擊樂器,類似鈴鐺。
  • 干戈戢:兵器收藏起來,表示和平。
  • 車徒:車輛和步兵。
  • 振原隰:振盪平原和低窪地,形容軍隊行動。
  • 龍堆:沙漠中的沙丘,這裏代指戰場。
  • 馬邑:古地名,今山西朔州市。
  • 氛霧靜:戰雲消散,比喻戰爭結束。
  • 紀石:刻石記功。
  • 雲臺:古代宮殿名,此處指朝廷。

翻譯

邊疆的寒風刺骨,交河上的冰層已經凝固。 沙漠中波濤洶涌,千里陰山覆蓋着厚厚的積雪。 遙遠的哨所烽火高舉,層層山巒見證着堅守的氣節。 軍旗悠然捲起,戰士們飲馬後離開長城防線。 寒冷的沙地上留下騎兵的痕跡,北風吹過,邊界的聲響被切斷。 邊關的塵埃被清掃一空,羌笛與金鉦奏出勝利的旋律。 戰爭的緊張氣氛消散,武器入庫,車馬奔馳在原野和低谷。 都尉凱旋於龍堆戰場,將軍回到馬邑。 指揮的旗幟揮動間,戰功被刻在石碑上。 在這荒涼的邊疆,一統的戰袍下,凱歌迴響在雲端。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朝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軍事行動的場景。李世民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了塞外嚴酷的自然環境和士兵們的堅韌精神。從"危烽火"到"層巒引高節",體現出邊防軍的警惕與忠誠。"飲馬出長城",展示了軍隊的行動力和決心。而"胡塵清玉塞"則預示着戰爭的結束與和平的到來。整首詩既有壯麗的邊塞風光,又有深沉的戰爭反思,體現了作者對國家安寧的渴望和對士兵英勇的讚美。

李世民

李世民

即李世民。唐朝皇帝。高祖次子。隋末,勸父舉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統一之業。高祖武德元年,爲尚書令,進封秦王。先後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起義軍,討平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爲太子。旋受禪即帝位,尊父爲太上皇。銳意圖治,善於納諫,去奢輕賦,寬刑整武,使海內昇平,威及域外,史稱貞觀之治。鐵勒、回紇等族尊之爲“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長生藥”中毒死,諡文皇帝。 ► 118篇诗文